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微故事•微体会】石门:在薛家村,我读懂了感恩与传承

编辑:祝萌琎 发表时间:2020-06-24 09:35 来源:三湘风纪网

    是什么样的精神让他们一直留在这个石门县最偏远的小山村?5月20日,借着县纪委监委决战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入村督查的机会,我再一次走近南北镇薛家村。映入眼帘的是满目苍翠的茶园、宽阔整洁的沥青路、古色古香的特色民宿......比起上次的匆忙,这次我对村长有了更深的了解。
     坐上陈片长的二轮摩托车,我们来到了建档立卡户唐德厚家。唐德厚正在屋旁的菜地里劳作,看到我们来了,放下手中的活,搬出椅子跟我们聊起来。“前几天村里组织我们一些村民代表到林伯渠故居和夹山寺参观文化旅游产业,一听到我们是薛家村来的,他们书记镇长都是亲自带路,看来薛家村在外头名气还是有那么大。”说起名誉村长,唐德厚侃侃而谈。“当初他来的时候,一般人都不相信一个外地人能拿自己的钱办别人的事。可是为了修路,他挨家挨户的上门做工作,没日没夜的在工地干活。这样的人,难得呀!为了帮助村民找水,他一个人硬是爬上爬下,翻山越岭,带领几个村民找到了水源。那可是以前从来没做到的呀。”过去了这么久,他依然还记得那么清晰。“为了劝我的孩子读大学,他专门上门做我的工作,愿意资助5000元让孩子读书。不过孩子最终选择了当兵。他走了以后,我们安家片老百姓都自发捐款雕了铜像。我也捐了1000元。”算起今年的收入,唐德厚告诉我,等疫情过去之后还要到去年打工的厂里务工。听说村里有农业产业奖补的政策,去年还新扩了1亩茶叶。一个月前刚买了两头小猪,喂了十几只鸡,还养了几桶蜂子。
    听着村长的故事,我们来到了建档立卡户陈文贤家。“楠树大哥”是村长对他的称呼。村里安排的匠人正在帮助陈老换瓦,粉刷墙壁。陈老指着屋外的路说“那是村长来后修的,当初要占我的田。我说只要是修路,你愿意占多宽就占多宽。”老人还陪我们来到村长修的第一座桥上,桥墩上是老人在村长去世后用油漆写下的“名誉村长创建”六个字。随行的片长介绍说,有一次村长看到陈老过水时跌倒在水里,所以就决定修建这一座桥。桥修了整整12天,70多岁的陈老只缺席了1天,还是因为身体不舒服。老人说“我信任王新法,名誉村长是我们的亲人。我舍不得他离开。”临行时,老人拉着我们的手说,等身体好点,还要在村里投资170万元新修的河堤护坡上再写下一行字。
    “修路时落雨,人家都怕雨淋,他却打起赤膀干。”“我从来没看到这么个人。”“他走的那天,几千人送他。老百姓都拥护他。”“他还组织我的小孙子参加我看是非我看美活动,每个人还配了一台摄像机”。走到哪里哪里都是村长的故事。回来的路上遇到了临县的党员干部正在听村长的好战友谢参谋讲述着“生死状”的故事,路边的岩石上,15个手印赫然在目。诉说着那敢叫日月换新颜的勇气和担当。“王大哥,你跟在他身边感觉永远没有过不去的坎。他总是那么乐观,遇到老百姓不理解的时候我都替他委屈。”说起动员老百姓修山河园,推动绿色生态殡葬时吃的苦,谢参谋泪眼婆娑。“崇高的信仰,真的伟大。”
    晚饭后我随驻村工作队的张队长来到了村部后面的木屋。那是王新法女儿和妻子的住房。据说王婷已经辞去北京的工作,带着孩子来到薛家村继续着父亲的事业。“我爸爸属于那种信仰比较坚定的人。”说起自己的父亲,王婷的眼里流露出坚定。“村里已经成立了与民共富茶业合作社,共发展茶叶1500亩,受益1200亩。农户家家户户都有茶叶,平均收入2到3万元,茶叶加工厂也正在建设之中。下一步我们还要继续做好土地流转。”聊着聊着,正好一个大姐给他们送来了一桶土豆。“以后要吃什么菜,告诉我。我等几天再给你们送来。”大姐朴实的话语着实让人感动。王婷的大女儿快6岁了,过来拉住我的手说“叔叔,我给你看一个东西。”小女孩把我带到屋后,原来是她喂养的三只小鸡。“看你这么照顾它们,任命你为小鸡总司令”大家听了都笑了起来。看着这一家人其乐融融,或许这也是最好的告慰。
    漫步在村部的文化广场,恍若来到了一个风情小镇。听着村干部的介绍,安全饮水、道路建设、电网改造、住房保障、金融扶贫、基础设施建设、集体经济......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不知不觉晚上9点多了,村部依然灯火辉煌,村里的干部还在加班,为明天的工作准备着。他们说,从脱贫攻坚以来,这已经成为了工作的常态。
一个人,一家人,一群人......继续演绎着这个小山村脱贫致富的故事。(石门县纪委监委   梁志)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