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村督查手记】永州:桩桩件件,群众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民情日记,5月8日
集结准备
根据市委“冲刺问题清零、决战脱贫攻坚”重点帮扶行动方案的安排,我与永州日报社三位同志组成一个组,到道县桥头镇开展督查帮扶工作。接到任务后,我们工作组开始第一次集结,就如何进村、如何走访调研、如何召开座谈会以及车辆安排、后勤保障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最终决定5月11日入村,分成两组开展重点帮扶。
民情日记,5月11日
身患重病却自信开朗的黄大嫂
下午4:00,我们一行人来到道县桥头镇白竹田村,来不及放下行李,就在村委会会议室召开了一个有村支两委、驻村工作队、党员和贫困户代表参加的座谈会。该村尚有1户2人未脱贫,因长期外出,对此2人的情况,村支两委干部掌握得并不很确切,我们当即要求,镇、村两级务必立即摸清该户情况,核查脱贫是否存在困难。
晚饭后,我来到贫困户黄姓大嫂的家中,这是村里为我联系安排的住宿点,大嫂家是两层楼房,有一个小院子。她热情地将我带到二楼房间,让我安顿下来。
大嫂家也是贫困户,大女儿已经出嫁,三个儿子均在读中学,丈夫在深圳开出租车。问及贫困原因,大嫂告诉我说她身体患病,每天需要吃药,但目前生活还可以,三个儿子的成绩都挺好,大女儿大学毕业后搞电商,现在买了房和车,还负担了她的药费。她话语间极为自豪,将女儿的照片拿给我看,并没有重病患者特有的沮丧和消极,更多的是自信和开朗。
民情日记,5月12日
“桃花源”村庄
早上七点我们就出发了,今天要去的是毛巾田村,从住宿的白竹田村到毛巾田村足有四十分钟的车程。据村里干部介绍,该村离县城七十公里,进县城一趟需要两个小时。
一路上,我看到连绵不绝的山峰、青翠的树木,触眼可及全是绿色。山路十八弯,时不时还有近九十度向上或向下的回旋,非车技娴熟者难以胜任司机一职。
我对生活在这里的群众很好奇,身处大山的腹地,他们的生活究竟过的怎么样?存在什么困难?能如期脱贫吗?路上我思绪万千。
汽车在窄窄的公路上穿行,终于在驶上一个山头时,眼前的景致豁然开朗,就像来到《桃花源记》中的村庄,“土地平旷,屋舍俨然”。走近了,一畦畦的水田,青翠的秧苗柔弱的在风中摇摆。
到达村委会后,村支书已经在等候我们,我们寒喧两句,就进入正题。
座谈会上,唐支书向我们介绍了村里的基本情况,毛巾田村由两个村合并而来,有318户,1426人,贫困户为86户,320人,目前还有1户4人未脱贫。问及该户的脱贫措施,扶贫队如数家珍,3口人解决低保,有劳动能力的小儿子安排到经开区企业工作,已经为他们实施了异地搬迁,住房问题已经解决。
在村委会,我们重点查看了脱贫质量“回头看”问题排查整改台帐,将排查的问题做为我们入户走访调研时的重点,看是否已经整改完毕。
关于我在路上的思考和疑问,村支两委干部给了我明确的答案:村里组织了一个油茶合作社,种了三百多亩的油茶,还引进了祁东脆枣,现在贫困户已经分散种植了60多亩,大概两三年可以挂果,祁东脆枣品质好、价格高,市场上供不应求,仅此一项,贫困户家中可以增收1-3万元。
来到山上,看着小小的枣树苗,我知道,它虽然矮小,却承载着几十户贫困户的希望。“输血易,造血难”,只有村民找到真正的致富途径,才能拔除穷根奔小康!
民情日记,5月13日
“妹啊,在家吃午饭吧!”
今天的任务还是挺重,我们计划是今天在白竹田村走访调研。虽说是住在这个村,但为了避免给村里添麻烦,我们并没有要求村里安排伙食,而是在扶贫工作队买菜做饭吃。
7:30早餐开餐,一大锅煮好的面条,一碗三鲜汤做汤头,几个煎鸡蛋,大伙吃得香喷喷,不住地夸大厨手艺好。
要去入户调研了,从昨天的走访情况来看,群众对扶贫的工作是挺认可的,也是挺满意的,今天会不会发现什么问题呢?
走着走着,咦,那栋老房子好像还住了人?我赶紧上前去看。
原来一对老爷爷老奶奶住在这,看见我来了,热情地招呼我。我问他们:您这房子还好吧,有没有漏雨的情况?老爷爷笑呵呵的告诉我,这房子挺好的,住着也安全。我仔细一看,外墙上还贴有住建部门的房屋鉴定的牌子,等级是B级,进得屋内,好家伙,全部是木材做的隔墙,居然还设计有天井,采光非常好,屋外炎热不堪,屋内却凉爽宜人,我总算放下心来。
老奶奶看见我们来了,赶忙着要去做饭,我们连连推辞,只请他们陪我们闲话几句家常。奶奶特意端出瓜子来,让每个人抓上一把,边嗑边唠。我仔细了解了一下爷爷奶奶的身体情况和家庭状况,有三个儿子,只不过分家另过了,但孩子们都挺孝顺,一直叫老俩口别做事了,可老爷爷总闲不住,去年还上山伐木呢。
访谈完毕,我们将要告辞,奶奶一连声叫我“妹儿,在家吃午饭吧!”见我们一定要走,又赶忙抓一把瓜子塞进我外套口袋里说:“你刚才忙着写字,没吃上,带着吃。”
听着一声声亲切的“妹儿”,我不禁深深被老人家的纯朴和热情感动。
民情日记,5月14日
后 记
帮扶工作已经完毕,今天踏上了返程,短短的三天时间,带给我许多的感动。感动于村民的纯朴、热情和善良,钦佩扶贫工作队的坚守,还有深思。
在走访过程中,我们问贫困户对扶贫工作是否满意,他们纷纷表示:政府给修通了路、接通了自来水、房屋进行了危房改造,还给予了那么多的扶持,做了那么多的好事,怎么会不满意呢。没错,我们的百姓就是这样的善良,政府做的事,桩桩件件,他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之前我一直担心是否会有“政策养懒汉”的情况,但并未发现。我看到有贫困户两两合作养殖黑豚的,有去年养猪遭受猪瘟承受损失但今年仍信心满满的,有从外地打工回来今年准备开展道州灰鹅养殖的,有立志将养牛场发展壮大的,大家伙儿摘了穷帽后,都鼓着一口劲往小康的路上奔呢。“给一点阳光就能灿烂”,我们的贫困户就像种子,有着扶贫政策的雨露阳光,再贫瘠的土地上也能开出鲜艳的花来。
脱贫,指日可待!小康,就在眼前!
愿天下无“贫”!(永州市纪委监委驻市工信局纪检监察组 唐茂萍)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