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湘:发挥监督优势 护航“消费扶贫”新路子

“在监督执纪中,我委发现公立学校食堂大量物资采购中存在较大廉洁风险。建议以消费扶贫为桥梁,搭建校企联动平台,规范扶贫企业准入,公开透明,促进‘两业’发展。”2019年初,临湘市纪委监委向当地教体局发出监察建议函,并向市委市政府报告,得到了肯定,开始在全市范围内以学校食堂安全为抓手,探索消费扶贫新路径。纪检监察部门把握定位,精准监督,全程护航“消费扶贫”新路子。
从贫困户到种粮大户,消费扶贫助力脱贫致富
“六年前的日子真是苦,那时从来没有想过如今我也能当上种粮大户,过上好日子。特别感谢镇里和社区干部帮我跟黄老板牵上线。”日前,面对临湘市纪委监委干部的走访,长塘镇托坝社区居民周某恳切地说。他所说的黄老板,是当地扶贫企业君乐米业的负责人。
周某是2014年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在帮助其易地搬迁住进安置房后,社区干部为鼓励其主动劳动创收,为他牵线搭桥,2017年周某与君乐米业签订了稻谷收购订单。君乐米业先期以借款的方式帮他代购种子、化肥、机械等,提供技术指导,并以比国家保护价每百斤高20-40元的价格保价收购其稻谷,结算时再扣除代购费用。销路有了保障,又有了种植技术,2018年他大胆扩大了承包种植面积,承包了130多亩田种植水稻,家庭收入从2014年四五千元年收入,增加到三万多元。2019年承包了160多亩水田种植水稻,60亩田地种植红薯,实现了从贫困户到种粮大户的转变。
在临湘,像君乐米业一样还有一批扶贫农业龙头企业,精准对接贫困户,集中采购他们生产的农特产品。为保证优质货源,扶贫企业到贫困村建基地,组织贫困群众生产,实现由单一销售产品向带动产业发展转变。在扶贫企业的帮带下,5000多名群众在家门口增收致富。
从田间地头到学校餐桌,精准监督实现有效推动
“从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收购来的产品遇到滞销怎么办?”这是扶贫企业最担心的问题。临湘市纪委监委的监察建议函给出了一个可行的解决方案——将消费扶贫与学校食堂大批物资采购结合起来,搭建校企联动平台,既确保了贫困群众的农产品有销路,又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公立学校物资采购的廉洁风险,同时推动扶贫企业焕发新活力。
这份建议的提出是有充分依据的。2017至2019年,该市纪委监委查处了两起虚列食堂食材采购单的方式套取资金违规发放教职工津补贴的案例,举一反三,由驻市教体局纪检监察组和市教体局对全市公立学校食堂大宗物资采购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在监督整改过程中,提出了与消费扶贫作好结合文章的点子。
临湘市委市政府采纳建议后,牵头制定高标准扶贫企业准入制度,市纪委监委督促扶贫办、农业农村局、市场监督管理局等相关职能部门充分发挥职能监管作用,对在全市范围内初选的24家企业严格把关。明确扶贫企业必须具备帮扶30户以上贫困户,且与贫困户有土地流转、保底收购、劳务用工三项以上利益联接机制等条件,最终确定7家企业作为推动消费扶贫的“桥梁”,动员全市中小学食堂通过扶贫企业集中采购大宗物资,破除制约扶贫企业供应质量、流通、消费等难点和堵点问题。这一举措在今年防控新冠肺炎期间,很好的解决了大部分贫困群众外出务工受阻、农产品滞销的问题,社会各界反响良好。
从“灰色”操作到透明运行,产销联动带来三方共赢
如何既保证消费扶贫让贫困户实实在在受益,又保证学生“舌尖上的安全”;既帮助扶贫企业与学校建立互信互惠的合作关系,又要切断企业跟学校间的“灰色”操作?该市纪委监委列出消费扶贫监督清单,实行派驻监督交办制,指定4个派驻纪检监察组对发改、市场监管、教体等8家相关职能单位的24项监管责任落实情况进行再监督,确保采购流程、价格标准、产品选定和配送等方面公平公正,透明可信。
据了解,目前临湘市首批公开择优符合条件的7家扶贫企业与全市40家公立学校签订了定点采购协议,学校所有米面油全部由扶贫企业供货,年采购量达到2400吨,价值约2600万元。下一步,该市将进一步完善企校联动促进消费扶贫的做法,将学校食堂蔬菜、肉、蛋、禽等物资纳入扶贫企业采购范畴,并在全市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推广这一做法,引导优先采购扶贫基地产品,实现贫困户产品产销两赢。
“我们主要是通过监督推动三方实现共赢,贫困群众参与消费扶贫有效增收,扶贫企业带动反哺产业发展,学校物资采购公开透明,提升了食品安全保障水平,降低了廉洁风险。”临湘市纪委主要负责人表示。(临湘市纪委监委)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