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故事•微体会】安乡:映日荷花别样红

“泥土路变成了沥青路,臭水塘变成了荷花池,农民的腰包越来越鼓,生活也越来越好”这是如今安乡县安康乡仙桃村在产业扶贫的路子上越走越宽的真实写照,回想以前的贫困生活,王友良的眼里噙满了泪花。
家住安康乡仙桃村的王友良,一家5口。妻子留在家里照顾83岁的常年卧床的老母亲,还有患精神疾病生活无法自理的弟弟,女儿上学,就靠他在外务工,支撑着艰难的一家,逢年过节也不敢回,心想着节省点路费,可以买几包米,能过几天日子。
随着脱贫攻坚战全面打响,2014年王友良家也被精准识别纳入扶贫对象,其弟弟享受兜底补助。村里、乡里、县里的干部隔几天就来家里看望,送政策,送温暖,这不,产业扶贫的政策宣传好几回了,大家都讨论着,王友良的妻子似乎看到了希望,给王友良打电话,喊他回家。
王友良听了这些新鲜事心里欢喜又不敢信,买了车票,背上行囊回家看看,正好村里还在逐户宣传政策,支部书记吴刚拿着计算器给他算收入账,让王友良定了心与县旅游公司签了合同,10亩田地流转,一年收入有6000元。房子租给县旅游公司做民宿,每月3元每平方米的租金,还按营业额15%分红,一年收入有1.3万元,原来破旧不堪的房子现在打整得精致美观,一家人居住的生活房也整洁舒适。夫妻俩在旅游公司经营的民宿务工,一个月工资每人近2000元,一年收入有4.8万元。
“离家近,一家人在一起,方便照顾母亲和弟弟,算起来年家庭收入有7万多,比在外面打工强,想都不敢想,会有这么好的日子,搭帮国家扶贫政策好,我们就像荷花长在太阳下,我女儿告诉我是“映日荷花别样红”,我们一家去年已脱贫了,真的非常开心,我女儿大学毕业了,也准备回来建设家乡,感恩党给我们的好日子,”王友良的眉头舒展了。
走进安康乡仙桃村,成片的荷花映入眼帘,一阵阵清香扑鼻而来, 仙桃村与松滋河毗邻,立足当地水乡特色,用“最低的成本、最自然的原材料、最广泛的群众参与”,充分发挥水乡特色优势,大力发展“荷田+”“稻田+”等特色产业,成为全县乡村旅游示范村。全村有50多个像王友良这样的贫困户,通过直接和间接的产业扶贫政策增加了如土地流转收入、务工收入、经营性收入等成功脱贫。还辐射到周围300多普通户增收致富,带动全村的经济发展。
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基础和支柱,为村里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变化,让扶贫户增收成功脱贫,让家家户户尝到了发展的“甜头”,更使支部有了威信、党员有了热情、群众有了盼头,正如王友良说的,就像阳光照耀着荷花,“映日荷花别样红”……(安乡县纪委监委 李宏丽)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