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故事.微体会】张家界:易地搬迁安新家 共圆小康幸福梦

近期,我与市脱贫攻坚指挥部、市发改委有关同志一起,对慈利县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进行了实地督查。短短4天,我们一行冒风雨,踏泥泞,上亮垭,下团溪,看现场,查资料,访群众,发现我们抽查了易地扶贫搬迁户21户,实地察看现场26处,共发现涉及拆旧复垦、安置房维修、项目资金竣工结算、安置区思想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问题共11个,并立即进行了现场交办,目前,督查交办的问题已有7个整改到位。本次督查,推动解决了部分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难啃的“硬骨头”,推动了党中央、省委和市委脱贫攻坚重大决策部署的进一步贯彻落实。同时,我们在与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群众接触交流的过程中,了解到他们的生产生活状况蒸蒸日上,思想觉悟不断提高,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有一定程度的提高。这些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广大干部群众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敢于斗争的精神是决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力量源泉。
按时完成安置区建设,让困难群众住有所居
2018年,慈利县委、县政府要求县发改局牵头,零阳镇党委政府配合,会同县住建、自然资源等部门,按照避开地质灾害点,方面群众出行、就业、就学、就医的基本原则,在当年3月底,确定在零阳镇零溪村建设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县直有关部门和当地党委政府群策群力,在7天之内完成34.99亩的勘界、征地拆迁工作。施工单位历经6个月“白加黑,5+2”的紧张施工,在2019年除夕前,该安置区终于顺利竣工并交付使用。从此,这里就成为来自两溪、铁桥、凤凰、亮垭等13个边远山区村,共78户,254名的困难群众的新家,他们在这里开启了致富奔小康的新征程。
安置户田旦初,旧房为木结构房屋,年久失修,大风吹过便会发出嘎吱嘎吱的响声,给人摇摇欲坠的感觉,住房安全得不到保障。2019年1月,田旦初一家人搬到新家后,居住条件、居住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再也不会担心晚上因为狂风暴雨,房屋被风吹的嘎吱声响了。田旦初对我们说,“感谢共产党,如果不是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好,遇到今年的大雨,我们一家早就无家可归了。”
坚持和发展群众自治机制,让热心人士老有所为
“无规矩不成方圆”。安置群众的家庭情况千差万别,思想觉悟参差不齐,生活习惯也各有不同,为打造254名安置户在全新的环境和谐相处,安居乐业的环境,县委、县政府制订了《慈利县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暂行管理办法》,明确该安置区为零溪村属地管理,成立了管理机构,并通过“海选”的方式,明确了管理人员。安置区还结合实际制订了《社区管理办法》《文明家庭评选准则》《环境卫生管理制度》等规章制度,让安置户矛盾纠纷调解、安置区物业管理有章可循。县委、县政府还要求县级财政将安置区管理费用纳入年度预算,零阳镇党委政府还按照村民自治组织和安置区物业管理为一体的管理模式,安排布置了安置区监督管理办公室,为管理人员申请了2个公益性岗位,还要求安置区居民来源地的13个村(居)进行协调配合管理,确保管理到位,有序衔接。
68岁的安置户吴解清,是两溪村11组原组长,在老家居住时,因单家独户,儿女常年在外,倍感孤独,搬进新家后,老吴一家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周围邻居也多了,人多有人唠嗑,老两口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极大变化,身体也好多了。由于人缘好,很快“重操旧业”,自觉担起安置点小组长职责,收集群众意见、向上反映问题、宣传政策、调解邻里矛盾等,到现在已为搬迁户义务服务达18个月。如今,吴组长逢人便夸国家政策好,“自从搬到安置点,我们老两口身体好了,心情也舒畅了,国家这么关心照顾我们,为大家义务做点事也是应该的”。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着力解决民生难题
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县委、县政府和零阳镇党委政府把安置户幼有所教、病有所医、增加收入作为脱贫攻坚的工作重点。县委、县政府领导主动协调住建、教育、卫生健康等部门,为78户安置群众争取了享受城市低保户每月免费4吨自来水优惠政策,建设供日常洗用的蓄水池和洗衣池,解决安置区居民用水问题;为安置区16名中小学办理了转学手续,解决安置区学生进城就近上学问题;为安置区78户居民每户分配了一块菜地,让安置户吃上自己栽种的“放心菜”。零阳镇党委党委政府还计划出资60万元建设安置区公用房、杂物间、停车棚、晾衣架和门牌楼等设施,尽量满足安置群众日常生活的需要。
安置户赖明初因患慢性鼻窦炎,常年需要看病住院,因老家距县城交通不便,每次看病住院都要“兴师动众”,影响儿女生产生活。搬到新家后,他看病去县中医院坐车仅需10分钟,没有特殊情况也不需要家人陪护。2019年,他因鼻窦炎复发住院后,报销了近7000元医药费,也节约了陪护开支约3000元。
安置户胡开友的小女儿胡华珍在慈利一中读书,搬家前,妻子刘先梅在县城租了房子“陪读”。搬到新家后,因安置区离学校仅5分钟车程,他家减少了一年约1万元的租金。刘先梅可以每天中午都为女儿送去热腾腾的饭菜。胡开友也经常教育女儿,要想真正的摆脱贫困,最好的方式就是读书,只有读书,开阔了眼界,以后才会有更有出息。最近,胡华珍刚刚结束高考,她对自己考上一本很有信心。
安置户姚运华一家人靠父子二人在县城务工为生。搬家前,因老家偏僻,进城路途较远,他们不得不起早贪黑,争取打零工的机会维持生计,即使这样也常常因工时不足影响收入。搬到新家后,务工信息和机会增多了,父子二人的劳动时间也得到了充分保证,而且还既照顾好家里。2020年除夕前,他家里购买了一辆价值8万多元的家用小车。
不断强化感恩教育,激发致富内生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先扶志,一定要把扶贫与扶志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要送温暖,更要送志气、送信心。如果扶贫不扶志,扶贫的目的就难以达到,即使一度脱贫,也可能会再度返贫。”
“易地搬迁政策好,人民心中感党恩”。这是零阳镇工业园集中安置区院内有一副醒目标语。2019年以来,慈利县委、县政府要求零阳镇党委政府结合实际,开展对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群众的感恩教育,让他们对党和政府的感恩之心和致富愿望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继续激发致富奔小康的内生动力。
安置户张国锋夫妇2人为低保兜底对象。我们一走进他家,便被墙上的标语所吸引:“伟大领袖毛泽东”,“感谢习近平总书记”“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万岁”,五代领导人的画像也高挂在墙上。张国锋不擅言语,似乎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表达他对党和政府的感激之情。
安置户龙腾亮在搬迁到工业园安置点的初期,经常找零阳镇党委政府的“麻烦”。“菜地怎么跟我们分的?我菜都没吃的了。”“这个水费好贵啊,我们老百姓真的用不起哎!”“我们家的灯泡坏了,有没有人管的?”“我不满意!”这些话是他的曾经的口头禅,围堵检查组是他的日常“工作”。零阳镇党委政府对这种现象非常重视,及时解决群众利益诉求来感化“问题户”。“老龙,菜地我们已经分好了”,“老龙,水费我们跟上级争取了,安置点的所有居民按城市低保水费标准,每个月享有4吨的水费减免”,“老龙,已经联系了施工单位,明天就帮你把灯泡换好”。随着一件件事情的解决,扶贫政策宣传入脑入心,特别是身边勤劳致富典型的“现身说法”,老龙也逐渐走出思想误区,不再给镇、村干部“添堵”。目前,他主动和儿子在县城打零工,每年收入达5万多元,基本上做到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现在,他逢人便说易地扶贫政策好。(张家界市纪委监委 金彦宪)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