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故事·微体会】永兴:脱贫致富的“最后一公里”

炎炎夏日,永兴县太和镇样下村天朗水清,格外秀丽,宽敞平整的通组水泥路,正在抽穗的绿油油的水稻,漫山遍野的冰糖橙树,成群结队正在山间悠闲地吃草的黑山羊,俯卧山间的光伏发电站熠熠生辉……
7月26日,样下村第一书记李学军正在查看爆裂水管维修进度,几位村民围上来与他亲切地打招呼。见到笔者,他指着田间抽穗的水稻说,稻谷的丰收得益于村里修建的一条条机耕道。
“别小看一条宽度不足两米的机耕道,却方便了乡亲们田间地头生产,还促进了农民增收。”李学军高兴地说,这是六年来样下村最大的变化之一。
李学军是永兴县教师发展中心的一名纪检监察干部,2017年初被选派到样下村担任第一书记,扎根村里近四年,如今村民都亲切地叫他“李老师”。
样下村2015年被定为省级贫困村时,全村435户1645人中,有贫困户51户146人。
是什么导致贫困?李学军等驻村工作队队员调研分析发现,样下村属于合并村,9个组未通公路,多数村民分散种植冰糖橙,泥泞的山路不仅阻碍了产品销售,还影响了产业发展,村民增收困难。
要想富,先修路。村支书刘晓旺说,找到症结后,扶贫工作队和村支两委决定力争完成通组公路,经各方资助、村民自筹共1000余万元,可还差一公里,才能实现组组通水泥路。
李学军告诉记者,这一公里未通之路,也是资金匮乏之痛,“当初做通村民思想工作拿出吃饭的钱筹集资金时,遇到不少困难,因为群众贫穷,拿不出多余资金”。但是,最终村民思想通了,纷纷解囊相助,自筹资金近10万元。
通组公路的修建,按下了发展“快进键”,也激发了群众勤劳致富的内心动力,村里出现了一个个“牛倌”“羊倌”“虾倌”。贫困户“牛倌”加“虾倌”刘友煌,是一名肢体残疾人士,六年前是村里的一名无业游民,通组公路修建后,在工作队和村支两委的思想动员下,他改变了“等靠要”的懒惰思想,主动参加县乡组织的技术培训班,学习牛、龙虾养殖技术,并贷款5万元,慢慢发展壮大养殖产业规模,至今存栏牛36头、龙虾养殖面积12亩,一年收入达到了12万余元。“原来没想到,自己还能凭本事创业致富,家里现在还购买了摩托车、添置了冰箱。”刘友煌高兴地说,这一切还要感谢“李老师”的帮助。
村看村,户看户,贫困村民也想发家致富。贫困户黄光财靠打零工养家糊口,看到身残志坚的刘友煌发财了,他也开始贷款养殖黑山羊,从起初的10来头,发展到最多的时候150头,如今还有80多头,成为村里名副其实的“羊倌”。“我每天早上赶着羊去山里吃草,心里就乐滋滋的。”黄光财告诉记者,养殖黑山羊每年能增收10多万元。
李学军说,六年来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样下村变了大样,村民收入“芝麻开花节节高”,步入了发展“快车道”。冰糖橙种植业年收入60万元,养殖业年收入50万元,光伏发电年收入6万元。村集体经济去年9.6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从2014年的4000多元增加到8000多元。
刘晓旺说,村里还想引进国有企业,进一步发展光伏发电站,从现在的60KVA发展到10000KVA,村民出让荒山,年收入可增加10万元以上。
“我们一定会打通通组公路最后一公里,奔上小康的路上不让一人落下。”笔者临走时,李学军信心满满地笑着说,自己不会辜负组织的期望,一定会带着勤劳朴实的乡亲们,过上好日子。(永兴县纪委县监委 陈保文 张小琴)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