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故事.微体会】 蓝山:“张冠李戴”的

7月19日,我和纪检委员唐洋礼到蓝山县荆竹瑶族乡蒲林村进行公益林补贴款进行走访时,护林员赵大哥老远就迎着我们去他家喝茶,嘴里还不停的说着:“谢书记,要不是你,我去年就白干了一年活。”
要说起我和赵大哥的相识,还得从6月初说起。那天,荆竹乡圩坪上赶集,一大早就有一名中年男子急匆匆的走进我办公室来,“谢书记,我找你反映一个事情,我是蒲林村的护林员,我们村其他几名护林员早就已经领到去年的工资了,今年都过了好几个月了,我去查了几次,卡上都没有收到这笔钱,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大哥,您先喝口水,有事慢慢说。”我急忙倒杯水给他。
接着,来访人介绍他姓赵,是蒲林村的护林员,他们村有7个护林员,共同管理蒲林村的3万多亩公益林,赵大哥一年能够拿到3680元护林员补贴款。
我一边了解情况一边记录:“赵大哥,事情我已经记下来了,接下来我们会对这件事进行调查,尽快给您答复。”
随后,我叫上乡纪委的其他两名同事来到乡林业站了解情况。在乡林业站找到发放护林员的补贴花名册,在一一核对花名册后,发现补贴款花名册上姓名没有错,也显示钱已经打到银行卡里去了。
“难道是赵大哥自己弄错了,都打到银行卡了,怎么会没收到呢?”为了弄清具体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我们又来到乡里的农商行,查看银行当时打款的详细信息,在比对补贴款花名册时发现,补偿款都是打到同一个名字的银行卡里,但是,从相关信息来看,收款人的年纪是30多岁,而和我们反映情况的赵大哥是50多岁,明显不是同一个人。
接着,我们来到蒲林村村委会走访了解,通过进一步核实查证,蒲林村的另外一个村小组也有一个和赵大哥同名同姓的人。因为蒲林村人员居住稀散,村民之间的接触少,新当选的村干部在上报护林员补贴款名单时,图省事,把已经在统计其他补贴时采集到的同名同姓的人复制粘贴到这份表格上,导致赵大哥的3680元的护林补贴款错打到另外一个账户里。
当即,我和村干部周某来到赵某家,说明了来意并向他核实情况,赵某说他名下的银行卡上确实有一笔不知名的3680元的收款。过了几天,赵某把钱还给了乡财政所,随后,乡财政所把钱打到赵大哥的银行账号上。
“还没一个星期这个钱就回来了,纪委办事就是让人放心……”接过钱的赵大哥激动的抓着我的手。
在这件事后,我认真反思,对待群众工作,我们不止要带脑,还要带心。作为基层纪检监察干部就是“一线的探头”,在实践中练好“武功”,把监督全覆盖下沉到底,架起干群的“连心桥”。(蓝山县纪委监委 谢劲松)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