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微故事·微体会】道县:七大产业群走出致富路

编辑:祝萌琎 发表时间:2020-09-14 15:48 来源:三湘风纪网

  走在小塘村路面泛着油光的石头路上,路旁房舍错落有致,灯笼高挂,屋瓦如鳞,在蓝天远山之间,一如记忆中的故乡,朴拙安详而又宁静。

  “近年来,小塘村在政府的扶持下迅速发展,目前正在积极打造‘生态种养、农活体验、现场采摘、特色瑶家美食、观光民宿、避暑休闲、登山徒步’综合体。” 道县纪委监委驻小塘村扶贫队长蒋品国边走边介绍道,“看!那边就是黑木耳种植基地。”

  小塘村地处韭菜岭山脚下,山清水秀,空气清新,不受任何污染,是黑木耳生长的理想环境。来到黑木耳种植基地,负责人蒋安庆带我们直接走上了田埂,一排排摆放整齐的白色菌棒,相向成“人”字形斜靠在铁丝架上,一朵朵黝黑的木耳挂满了菌棒。

  蒋安庆向我们介绍道:“每亩地可种植菌棒9000个,每个菌棒采摘5~7批木耳,每批次获利0.5元,账面上算起来收入很是可观。现在我们自建了一个菌棒培养厂,一个菌棒就可以节约一块钱,还安排了很多村民就业。”

  2018年以来,小塘村流转土地100亩,成立道县尚轩黑木耳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农户+基地”模式,30余户贫困户通过土地流转、务工、分红等形式受益得实惠,进一步促进了村级产业发展和贫困户脱贫增收。去年,小塘村60户村民通过土地流转收益80700元,通过务工收益32845元。

  从黑木耳种植基地回到村子时,老村长盘正生已在路边等候。他带着我们来到脐橙果园基地介绍道:“这个园子有150来亩,已经种了两三年果树,以前因为缺水导致果树生长不太好,现在通过各部门帮助建起了一个储水塔,每到春天就可以马上施肥、剪枝、浇水。你们看这土地,以前都可以看见裸露的页岩碎石,果园的土质非常贫瘠,经过改良土壤,科学施肥,现在产量一下就上来了。”

  走出脐橙果园基地,正巧碰到来劳作的果农蒋春玲,她告诉记者,她家挂果的果树有20多亩,计划再扩种100多亩。

  2017年以来,小塘村通过流转150亩土地建成道县藕丝脐橙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村两委、工作队努力下,对基地进行品种改良、基础设施完善、加强管理,并引进灌溉设施,新建蓄水池,架设电线,与贫困户建立了更加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

  县工业园最大的食品加工企业优尔特食品公司总经理李胜良说:“我们通过招标举牌来村里做竹笋加工,今年公司不赚一分钱,甚至倒贴钱,也要将小塘村扶贫车间做好,让老百姓得到实实在在的收入。”

  2018年全国知名互联网设计企业猪八戒网吴静茹女士在对小塘村进行整体旅游扶贫规划设计时也说:“我们今天没有收一分钱就从千里之外的重庆到小塘村来做规划和设计,从经济角度我们企业有付出,从社会效果来看我们收获满满。”正是因为驻村工作队整合了社会各方面力量,形成了强有力的合力,才使小塘村有了飞跃式发展。

  曾经一无所有的小塘村,从培育茶叶产业到发展农家乐、黑木耳,从修路到引水、建池、建房,从规范农家乐到发展乡村生态农业旅游,最终建成了以“黑木耳基地、高山野生古树茶、纯天然竹笋加工、旅游纪念品、光伏发电、野猪山羊养殖、脐橙沃柑”等为核心的七大产业群,走出了一条村集体和村民互利双赢的特色产业发展之路,其产业扶贫创新做法及典型经验被誉为“小塘模式”,并在全县广泛推广。

  村民曾经的梦想一步一步变成了现实,他们在自己的土地上找到了幸福。(道县纪委监委 蒋云鹏 何仙鹤 何俊宏)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