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故事.微体会】溆浦:茅坡村“蝶变”记

初秋时节,走进湖南省溆浦县北斗溪镇茅坡村,只见洁净平坦的水泥路宛如玉带般在村内蜿蜒,一座座花瑶民居错落有致,在蓝天白云映照下别具风情,禾苗抽穗、溪水透亮、蝉鸣阵阵,前来参观、研学的游客络绎不绝,村民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三年前,这里还是附近有名的“上访村”“烂烂村”(溆浦方言),如今已被列为中国第五批传统村落保护名录、市级爱国卫生村、县级文明村。三年时间,茅坡村实现了完美“蝶变”。茅坡村党支部书记梁杰介绍说,这一切的变化搭帮党的好政策、好干部,特别是驻村的伍书记。梁杰口中的伍书记正是该镇纪委书记、县监委派出北斗溪镇监察办公室主任伍长安。
临危受命 不怕得罪人
茅坡村位于镇政府驻地,2016年由桐林村和茅坡村合并而成,辖15个村民小组,共475户1697人。合并之初,合村不合心,社情民情复杂、矛盾问题突出,镇里的干部提起茅坡村就头痛。这“烫手的山芋”究竟谁来接呢?经过镇党委政府慎重考量,决定派伍长安担任该村的联村领导。
“组织有需要,再苦再累的担子也要挑。” 2017年初,该镇纪委书记伍长安临危受命。
为摸清村情,伍长安走访了每一个自然院落,召开民情恳谈会,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盼。针对村党支部软弱涣散的状态,伍长安积极向镇党委政府汇报,请求按程序调整干部。
“面对自己的‘下台’,刚开始心中是有一股怨气的。”该村一名被调整的村干部说。
“为了村里的发展,不怕得罪人。”伍长安表示,他还多方筹资维修了村部,改善办公条件,并且每天第一个赶到村部,村干部上“自由班”的现象得到了彻底扭转。
“以前村里开会很‘自由’,与会人员想来就来、想走就走,台下的人窃窃私语,整个会场乱哄哄的。” 今年74岁的老支部书记宋先才说,以前收党费也很少收齐过。
伍长安联点驻村以来,第一件事就是召开组织生活会,分析形势,寻找差距,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针对会议迟到早退等不遵守纪律的情况,指导村支“两委”制定相关制度,实行量化管理。村纪检员每次开会前实名通报上次开会情况,连续两次无故不参会的定为不合格党员,连续两年不合格的予以除名。同时,划定党员干部十条红线,规范党员干部言行。还组织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党员的归属感、凝聚力明显增强。
“以前开会稀稀拉拉,现在开会整整齐齐。会议时间短了但效率却高了,人心也凝聚了。”一名党员如此评价。
党员看支部,群众看党员。支部班子的变化和党员精神风貌的改观,像磁石般吸引着年轻人。在外务工的年轻人逐渐汇聚到党旗下,他们返乡的第一站是到村部向党组织汇报,为村里的发展献计献策,许多年轻人还递交了入党申请,有的还光荣的成为了共产党员。
用心用情 乡风文明了
“以前茅坡村越级上访的很多,甚至还出现了上访专业户,给当地带来极坏影响。”该村现任党支部书记表示,但现在几乎没有越级上访的现象。
伍长安针对该村上访多的情况,进行调查摸底、分类施策。对于合理的诉求,及时督导化解;对于无理诉求,耐心解释政策;对于恶意上访的,依纪依规处置。
该村三、四、六组土地遗留问题是村民上访的重点。2008年,该处土地上建有一座砖厂,村民每年按照约定收取租金。近年来砖厂被强制关闭后,村民租金无着落,砖厂取土导致土地界限消失,且没有进行土地恢复,乱石成堆,无法耕种,村民为此多次上访。
为摸清各户底子,伍长安走访了老组长、老村干部,对每家每户打款金额进行了比对,组织召开了2次村民会议,最终确定了各家各户土地面积、地块位置。以集中划拨的方式,交由“农天柱”专业合作社统一经营,各户收取租金。至此,该村最大的上访隐患点得以妥善解决。
二组村民梁细珍针对公路征地多次扬言越级上访,伍长安了解到该情况后,在认定公路征地合法合规的情况下,多次到梁细珍家疏导解决。
“伍书记是个真正做实事的人。刚开始他来我家时,我还对他充满敌意,认为他只帮政府说话。后来他一条一条跟我讲政策,并翻出法律条文念给我听,很细心,我打心里服劲。”梁细珍说,她的心亮堂了,气也顺了,不会再上访了。
为提高村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该村建立了农村经济协会、红白理事会等六大群团组织。同时,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完善相关制度和村规民约,得到了每家每户的签字认可。近三年来,该村各项事业发展呈现蓬勃生机,尤其在移风易俗方面,“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其他不办”蔚然成风。该村还对勤劳致富家庭、孝老爱亲家庭、尊师重教家庭、热心公益家庭、卫生清洁家庭等“五类家庭”进行表彰,向先进学习、向榜样看齐氛围浓厚,文明之花开遍了村里每个角落。2019年,该村获评“县级文明村”。
小康路上 一个不能少
“我有六间房,今天接待了29名体验生活的学生,一晚每人12.5元,饭菜统一供应每人收取场地费1元,再加上其他收入,今天上午纯收入350余元。”8月21日,在辣园传统古村落集中安置点研学基地,梁和会细细算了一笔账,他一家年收入可达6万余元。
在安置点,像梁和会这样的安置户有35户。为了建设花瑶民俗古村落,他们从原来的老房子里搬出来,由政府集中划拨土地,按照统一模式建房,与公司、村合作社签订三方协议合作经营管理,正常年收入可达6万余元。
近年来,该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溆浦高铁南站顺利通车,民房全部完成风貌改造。新建和提质改造公路14.8公里,全村主干道畅通,村组公路通达;硬化水渠2140米,完成农村电网改造,移动网络全覆盖;新建供水池5座,全村户户喝上免费自来水;新建污水处理沟200米,垃圾亭3座,车载垃圾箱9个,发放垃圾桶95个。建起了中药材种植基地、研学实践基地,花瑶民俗古村落建设如火如荼……
“我在农天柱中药材种植基地带班,一个人年收入可达2万多元。”邻村的贫困户刘爱凤高兴地说,在家门口就能就业,既照顾了家里,又有稳定的收入。
每一点变化,都有干部的合力付出。该村扶贫工作作为镇示范村在全镇推广,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周生润自任职以来,五年坚持出满勤,切实为群众排忧解难。前段时间工作忙没时间回家看父母,他的父亲特地从老家赶来,与他同吃同住近一个月。
众人的事众人出力,村里成立由村党支部牵头、“五老”成员为主组成的幸福基金会,村民本着自愿互助共建共享原则,缴纳一定费用入会,并出台幸福基金管理办法,规范基金使用,现在账上有10多万元了。理事会对会员开展“五必访、十必到”暖心服务,资金收支状况每季度向全体村民公布。哪家子女上大学,哪家老人过生日,哪家遇到了特殊困难,都会受到暖心关爱……
“如今,村里基础设施完善了,乡风民风变好了,群众收入稳定了……看到村民开心的笑脸,我内心感觉无比幸福。” 伍长安说。(溆浦县纪委监委 吴厚华 马细连)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