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微故事.微体会】芷江:“八竿子”也能打得着的“亲戚”

编辑:祝萌琎 发表时间:2020-09-14 15:59 来源:三湘风纪网

  “八竿子打不着”,是人们时常讲到的一句俗语,常比喻关系疏远,或根本没有关系。然而,既不是远亲,也不是近邻,本来“八竿子”就打不着的县纪委监委帮扶干部涂启刚,却成了贫困户的“亲戚”。

  “老弟,麻烦你明天把鸭苗送过来!”贫困户杨仁忠从家里给他打来电话。

  “舅舅,我妈妈的肺气肿病发了,我和老爸又在外面,麻烦您接下我妈妈去县医院看看,好吗?”贫困户杨志荣在外打工的女儿杨水清给他打来电话。

  “舅爷爷,我又想吃城里的果冻糖了!”贫困户杨仁忠5岁的小孙女杨焱欣也用稚嫩的声音给他打来电话。

  一把“金钥匙”开启脱贫路

  精准施策就是脱贫致富的“金钥匙”。年近70岁的杨仁忠,全家6口人,只有儿子和儿媳是劳动力,可谓老的老,小的小,家境一直很困难。2017年,了解到杨仁忠养鸭很在行,涂启刚动员他养鸭。刚开始,杨仁忠不接受,涂启刚反复找他做工作,给他打气,并承诺负责买鸭苗和卖鸭等事宜。说到做到,当年9月,涂启刚就自掏腰包买鸭苗50只送到杨仁忠家里。由于养鸭技术好,最终成活47只。到鸭长到四五斤能卖的时候,涂启刚借上亲友的小货车,亲自赶到杨仁忠家,把鸭子装上车,然后再运到县城挨家挨户找亲友、熟人或单位同事出售。卖完一合计,除去成本,杨仁忠光靠养鸭就赚了1500多元。尝到甜头的杨仁忠,养鸭数量逐年多起来,去年养了150只,今年达到了200只。尽管养鸭数量在变,但涂启刚对杨仁忠的承诺一直没变。

  一剂“舒心丸”化解为难事

  甘当“保姆”就是化解民忧的“舒心丸”。贫困户杨志荣和女儿杨水清在外务工,各据一方。家里只留下多病的妻子江九英和刚满周岁的小外孙。2018年9月的一天下午,江九英的肺气肿病复发,情况万分紧急,杨志荣父女要赶回来少说也要两天时间,会严重耽误治疗甚至危及生命。这时,杨水清想到了帮扶干部涂启刚。“舅舅,我妈妈的肺气肿病发了,我和老爸又在外面,麻烦您接下我妈妈去县医院看看,好吗?”接到电话,涂启刚立即赶到杨志荣家,将江九英及其外孙送到县红十字医院。由于病情严重,医生要求住院。于是,涂启刚跑上跑下,联系医生,帮江九英办理住院手续,办妥这些事情,已是晚上9点多钟了。见婆孙俩还没吃晚饭,涂启刚又叫爱人炖了一只谷子鸡送到病房。

  一盒“粘合剂”结出亲兄弟

  真情奉献是走进民心的“粘合剂”。2018年2月,贫困户龙宪松妻子吴九英的弟媳得了尿毒症,手术费需要20万元。为了帮弟媳治疗,吴九英到处筹钱。闻知此事后,涂启刚主动拿出1.5万元借给她救急。2019年3月18日,是龙宪松儿子龙亚鹏大喜的日子。按照习俗,去女方家接亲的应是新郎的本家。但是,龙宪松和他妻子吴九英却执意要涂启刚来当这个接亲客。当家族有人提出质疑时,龙宪松说:“涂干部虽然不姓龙,跟我们也没有任何亲戚关系,但没有哪个家庭和亲戚像他这样关心和帮助过我,他就是我的亲兄弟。”

  自2016年6月与楠木坪镇联合村何家组4户贫困户结对以来,涂启刚用真心扶贫,用真情交心,用真爱助人。短短几年,通过努力,涂启刚将他结对的贫困户一个一个地推上了脱贫路、致富路,不仅得到了他们的认可,还赢得了他们的尊敬和爱戴,从“八竿子”打不着的陌生人变成“八竿子”也能打得着的“亲戚”。(芷江县纪委监委 邓复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