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故事微体会】新宁:“蜂箱子”摘掉“穷帽子”

“杨书记,你们来尝尝我今年新摇的蜜糖,可甜了!”看到黄金乡纪委书记杨连松和扶贫工作队前来走访,贫困户老匡脸上挂满了幸福的微笑,杨连松终于放下了那颗一直悬着的心。
三年前,杨连松第一次来到老匡家,只见老匡环抱双臂神情呆滞地蜷在门口,目光涣散,见来人也不打招呼。身后两间小木屋将倾而未倒,仅三根杉木斜撑着,颤颤巍巍,屋里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唯一的电器是一台锈迹斑斑的碾米机。
“我是个苦八字哦,四十多岁就死了老婆,好不容易熬到五十多岁,儿子又去了,儿媳也跑了,人家是一根黄瓜苦两头,我是一根苦瓜苦到底。这一世翻身是无望了,你们也不要来了,再怎么帮我也没用,我认命了,怪只怪自己命苦,就是可怜了我的小孙女跟我一起受罪遭孽。”在杨连松和扶贫工作队多次上门走访后,老匡讲述起自己的悲惨遭遇。
老匡,原名匡合生,是邵阳市新宁县黄金乡二联村的兜底贫困户。一生命途多舛,中年丧偶,晚年丧子,儿媳在儿子死后,受不了贫穷,抛下11岁的女儿改嫁他乡,仅剩这爷孙俩相依为命,生活凄苦。屋漏偏逢连夜雨,2017年,小孙女被开水烫伤,在家卧床不起几个月,已有自闭症的倾向,让这个原就贫寒的家庭更雪上加霜。
“他们家要怎么脱贫?光靠低保金生活也不行,介绍外出务工又不现实,这该如何是好?”提起老匡一家的情况,帮扶工作队员也一筹莫展。
在走访中,杨连松发现二联村生态环境好,山花多,花期长。“是不是可以让老匡养蜜蜂,通过卖蜂蜜赚钱。这样一来,既可以增加收入,他又可以在家中照顾小孙女,一举两得。”杨连松立即将自己的想法告诉帮扶工作队,大家一致赞成,立即购来几箱蜜蜂,让老匡试养。
“我从来没养过蜜蜂,那东西好养吗?要是养死了怎么办?蜜糖好卖吗?能赚钱吗?”当工作队把购来的蜂箱搬到老匡家时,一连串的发问,让工作队员措手不及。
“你就放心大胆的养,酿出蜜来我们帮你销,赚了钱归你,亏了我们担着,好吗?”杨连松不断给老匡打气。
为了打消老匡的顾虑,杨连松和扶贫工作队让老匡加入合作社,并报名参加特色养殖培训班,还给他联系养蜂专家上门进行技术指导。
在大家共同帮助下,老匡第一次摇出的蜂蜜就卖了3000多块钱,老匡尝到甜头后,开始扩大规模,由5箱发展到了15箱。
“老匡,家里的蜜糖卖完了吗?”看到老匡养蜂有了起色,杨连松担心他蜂蜜卖不完,关切的问道。
“我的糖正宗,不掺假,好卖得很哩。”老匡笑得咧开了嘴。
2018年,老匡一年光养蜂就赚2万多元,加上其他补助一年有3万多元。在春节前夕,老匡通过危房改造搬进了新房子,添置了电视机、电饭煲等家电,还新买了一辆摩托车,在教育扶贫资助下,孙女入了学,学习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老匡每天笑得像朵花一样。
“住进新房子、出门有车子,这是我做梦都想不到的。要是没有党和政府的帮助,我哪能过上今天的好日子。我在万字寨庙里烧了几十年香,拜了几十年菩萨,哪个晓得菩萨就在身边,党和政府才是救苦救难的活菩萨。”老匡开心的说。
“明年,我还打算继续扩大养蜂规模,带着亲戚朋友和村里人一起养蜂赚钱!”
养蜂,让老匡过上了好日子,改写了苦命的人生,重新燃起生活的信心。如今的老匡说话有底气了,脸上笑容多了。看着老匡的蜕变,似乎看到了老匡的蜂群在不断壮大,蜂箱在不断增加,变成30箱、50箱……整个二联村似乎都弥漫着蜂蜜幸福的甜味。(新宁县纪委监委 龙志飞)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