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故事•微体会】花垣: 验收把关走形式 纪委巡察督整改

“送了,送了,前不久公司老板和开发办干部一起来的,1万块钱一分不少地送到我家了,感谢你们。”近期,花垣县纪委监委干部对湘西金立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竹狸养殖虚报套取案进行跟踪复查,对涉及195户群众进行逐户走访,群众异口同声对干部们表示感谢。
事情缘于一次专项巡察。
去年7月,湘西自治州纪委监委开展“三个一”(即“一块地”、“一棵树”和“一张卡”)专项巡察,湘西金立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200万元竹狸养殖项目,引起巡察干部的注意。
“这资料有造假的嫌疑……”该项目资料表面上看似齐全,手续到位,但巡察组仔细一查,很快就发现端倪—该项目申请验收时名册实际登记户数为213户,重复的就有4户12人。
线索移交后,花垣县纪委监委成立专项调查组,走村入户进行调查核实。经查,该公司于2017年向花垣县扶贫开发办申请200万元资金的竹狸养殖项目,涉及群众213户(主要是建档立卡户)。花垣县扶贫开发办将该项目作为花垣县2017年重点产业项目实施,于同年6月份分两次将200万元拨付给该公司。
“这些家伙胆子也太大了!”调查组发现,项目申请验收时名册实际登记表上213户中有4户重名,14户查无,实际有效户数只有195户,按照规定200万的80%要用让利的方式付给群众,而实际只兑现8.5万元,还差151.5万元没兑现。
“金立丰公司的竹狸养殖项目资金是你负责审批的吧?麻烦你将该项目的申报审批经过给我们介绍一下。”花垣县纪委监委干部找到负责检查验收该项目的该县扶贫开发办金融产业办主任吴某某。
“是的。在我担任金融产业办主任之前,金立丰公司的前期项目申报、资料的审核都已经做完并报送到县扶贫开发办项目股,项目规模200万元,而且资金已经预拨了100万元,即拨付了50%的产业资金,我到任金融办主任后不久,把剩余的100万拨付完毕,有什么问题吗?”吴某某简要介绍审批情况后,反问调查组干部。
“正常情况下,你们拨付项目款前要不要先检查验收?”调查组干部装作不懂程序。
“那肯定要先验收合格才能拨款。”吴某某说到。
“那你们检查验收了吗?”调查组接着询问。
“检查验收了。”吴某某回答得很肯定。
“金立丰公司这个项目涉及多少户群众?”调查组再问。
“200多户,具体数据记不到了。”吴某某摸着脑袋想了一会儿才回答。
“刚才你说你验收了,是不是200多户都去看了?”调查组打破砂锅问到底。
“没……没有,我只抽查了5户直接帮扶的农户,这五户确实验收合格了。”说这话时,吴某某已经变了脸色。
“请你仔细看,你们是不是拿这份名册下去验收的?”调查组把《湘西金立丰公司竹狸养殖产业直接帮扶到户统计表2017年度项目》让吴某某看了看。
“是的,我就是查看第1至第5户。”吴某某说,他还记得。
“问题就出在这儿。”调查组把前期调查的部分内容向吴某说明。
原来,金立丰公司按照前期有意愿养殖竹狸的贫困户进行登记造册,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在项目实施阶段,大部分贫困户放弃了竹狸养殖,最终项目没有全部落地落实。为了蒙混过关,该公司帮助离基地最近的5户群众实实在在实施了项目,在名册上又故意把这5户的名字排在最前面。吴某某检查验收那天,公司装模作样地拿着这份表册,带着验收组到这五户人家去验收。看到这五户没有问题了,吴某某便没有对其他农户进行检查了。
“啊?难道我上了他们的当……”听了调查组干部的话,吴某某拍着脑袋一时语塞。
对于扶贫项目,相关职能部门只有加强事前事中事后各个环节跟踪监管,才能确保项目资金落实落地。然而,由于花垣县扶贫开发办相关人员在项目审批和检查验收上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对金立丰公司的这个竹狸养殖项目监管不到位,造成151.5万元扶贫资金险些流失。
为此,花垣县纪委监委一方面对验收工作走过场、验收流于形式的吴某某进行立案审查;另一方面跟踪督促县扶贫开发办和该公司对项目进行整改。
“一个是我们工作经验不足,我们看到基地的规模有那么大,用委托帮扶的模式去验收;二是凭经验验收,仅抽查了部分农户,发现和金立丰公司的资料相符,就认为金立丰公司资料上的项目实施农户都得到了帮扶。”接受谈话时,吴某某懊悔不已。
截至今年8月20日,该公司已通过发放种苗、栏舍补贴及种苗死亡补贴等方式,将价值149.275万元物资发放到群众手里,加上之前让利8.5万元,合计投入帮扶到户资金157.875万元,剩余无法实施的项目资金2万多元足额退回到花垣县财政局。(花垣县纪委监委 石绍辉)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