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故事微体会】衡南:尊重与信任架起了我和贫困户心灵沟通的桥梁

年前,衡南县纪委监委信访室转来信访举报件,举报人罗某兵多次到县民政局、县信访局、县纪委上访,要求恢复其孙子罗某涛的孤儿待遇。接到举报件后,我就在想,作为一名扶贫领域的老上访户,其诉求未能得到解决,很可能是有政策障碍。为此,我先向县民政局了解情况,又听取了镇扶贫办、民政办的说明。在掌握了较为充分的一手资料后,3月2日,我和尹静芳以及驻村第一书记廖佑初,登门到罗某兵家里着手开展信访调查。
罗某兵和其妻子都是年逾古稀的老人,孙子罗某涛11岁,初中学生。由于父死娘嫁,罗某涛的学费、生活费,全靠爷爷奶奶负担。罗某涛曾于2017年1月—2018年7月享受孤儿基本生活费待遇,但在后来的排查中发现,其母亲谢培花虽然离婚外嫁,但仍健在。因不符合孤儿认定有关要求,民政部门取消了罗某涛的孤儿待遇。
一进门,我们就看到罗某涛和爷爷奶奶住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建成的二间红砖大瓦房里。爷爷奶奶愁容满面,孙子罗某涛正伏在小茶几上写作业。家里物件摆放十分零乱,没有什么像样的家具电器。
罗某兵老人脸上皱纹满面,十分朴实,但却认死理。我知道想要说服他,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于是我从拉家常入手,着力拉近双方的感情。我先是充分肯定了罗老夫妻的勤劳能干,凭着一手养蜂的绝活,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就建起了这么漂亮的红砖大瓦房,在当时绝对是勤劳致富的典型代表。老人一听这话,立马散开了脸上的愁容,拉开了话闸,滔滔不绝地向我们介绍起以前养蜂、种樟树、建房子的事迹。我一边听,一边不住地点头,以示赞同和肯定。
其次,我再次肯定老罗的淳朴实在,感谢他的热情好客,为我们提供茶水和瓜果。虽然儿子病故,媳妇出走,扶养孙子的不易,但人穷志不穷,古稀之年仍坚持养蜂,只是盼望孙子将来能有出息。老罗对我伸出大拇指:“你是好干部!我现在做不动了,但有生之年,也希望这棵独苗好好读书,考个好大学,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材。”
最后,我对老罗一家的境遇表示了充分的理解和同情,又向他解释了上级关于孤儿认定的政策,冰释其对村干部的误解。我告诉他,县、镇、村对罗某涛的境遇都很关心,县民政局已将罗某涛纳入农村低保,镇政府主要领导为罗某涛找到一位老板,愿意每学期资助其一定的学费和生活费,一直资助其到大学毕业。如果国家政策放宽了,我一定会督促相关部门,落实其应该享受的相关待遇。我说:“只要您愿意交我这个朋友,今后有什么困难和问题,都可以打电话给我或驻村第一书记,能解决的我们一定帮忙解决。”老罗紧紧地握住我的手,激动地说:“感谢领导的关心。只要能够让孙子顺利读书,将来考个好学校,我就是死也瞑目了!”
老人拉着我的手,絮絮叨叨说了近3个小时。很快,中饭时间就已经过去了。我们要回去打印《接访承诺书》,上面还需要老人签字,于是我提议邀请老人一起到镇里食堂吃中餐。老人很爽快地答应了,在餐桌上,我又帮老人倒茶、装饭、夹菜,老人十分感动,当即表示再不上访。他说:“我向您保证,我不会再去上访了,再上访我就对不住你们这些干部了!”
尊重和信任,架起了我与老罗心灵沟通的桥梁。饭后,我们将老人送回家。从此,我和罗老就成了忘年交。老人经常给我打电话,告知我他们一家的一些情况。5月和7月,老人还特意托人给我送来了他自家酿造的蜂蜜,我坚持按市场价格花钱购买,但老人死活不肯,并一再表示我不收下就是看不起他。为了不驳老人家的面子,之后,我再去看望他时,带上了为老人家购买的生活必需品。此刻,我更能深深地感受老罗那份最诚挚、最淳朴的感情,更能感受到帮扶干部与贫困户那份深厚的鱼水之情。(衡南县纪委监委 李利民)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