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故事•微体会】汉寿:特别的来电

一阵电话铃声响起,是一串熟悉的号码,我急忙按下通话键接听。“喂,是小田吗?喂,你听得到吗?”一听到这中气十足的嗓门儿,我就知道来电的不是别人,是我的结对帮扶贫困户赵三保。于是我回答说:“我能听见,赵大爷,怎么啦?有什么事吗?”
2018年,我从部队转业安置回乡,被分配到崔家桥镇人民政府,从事纪检监察工作。根据安排,我被派往319国道旁的东花村参与扶贫工作,而赵三保正是我结对帮扶的贫困户之一。我还记得第一次去赵三保家走访时的情景:那是一个夏日的午后,毒辣的太阳晒得人受不了。之所以选择这个时间段去走访,是因为想着这个时候,贫困户一般都在家没有出去做事。但是我的如意算盘打错了,当我和村干部一起到赵三保家时,他去山里拾柴火去了,只有他的老伴儿和孙女小英在家。见到我们到来,小英连忙去山里喊赵三保回家。趁着这个空档,村干部向我介绍起了赵三保一家的情况,赵三保今年已经77岁了,早在十几年前,赵三保唯一的儿子因车祸去世,那一年,赵三保的孙女小英才7、8岁,孙子还在襁褓之中。儿子去世后没多久,儿媳就离家出走再没回来,留下孙子、孙女由赵三保老两口抚养。老两口勤勤恳恳,才勉强养活两个小孩,但随着年岁增长,赵三保的身体已经大不如从前,孙子孙女随时都面临着辍学的风险。好在这个时候,国家精准扶贫的政策开始实行,赵三保一家成为了东花村的第一批贫困户。在教育助学政策的帮助下,孙女孙子的学费解决了,又因家中没有劳动力,社会保障政策对他们全家予以了兜底保障,彻底解决了他们一家的后顾之忧。如今,小英正在益阳读书学习护理专业,赵三保老两口的生活各方面也都得到了政策的扶持。
谈话间,赵三保从山里回来了,他给我第一印象是个黝黑、精瘦的老头,生活的重担已经压弯了他的双肩,但他的精神状态却很好,还在院子里就和我们打起了招呼,中气十足。一进门,还不等村干部介绍,他就拉起我的手和我说:“真的感谢政府啊。没有政府我孙子孙女就读不了书,我们老两口也没有现在啊。”我被这感谢弄得有点不知所措。好在村干部此时替我解了围,他告诉赵三保我是他的新的结对帮扶人,之前的干部因工作原因调走了。赵三保听后,和村干部说:“都是一样的,都是好人,都是共产党。”在赵三保的不住感叹中,我们开始了第一次座谈。后来,赵三保那瘦弱的身影一直萦绕在我的心头,为了能多帮助他们一点,每次去走访,我都会带一些生活必需品给他们。一开始,赵三保坚决不肯收,但在我的坚持下,他才勉强收下。我也会时刻关注小英的学习情况,鼓励她好好学习,争取学成后回来报效家乡。
今年7月,小英从卫校毕业,但受疫情影响,工作还没有着落。得知此事,我四处向人打听哪里有工作机会,终于打听到镇卫生院想招聘一名护理人员。我连忙将消息告诉小英,鼓励她去参加面试,并搜集了同事们关于面试的书籍,帮助她做好面试准备。
赵三保今天给我打电话就是为了告诉我小英的面试通过,明天就可以去上班了。在电话那头,赵三保激动的说:“谢谢你啊,小田,真的谢谢你们。”说着,老爷子的声音有点哽咽。我连忙和他说:“大爷,这么客气干什么,这些都是我应该做的。小英开始上班以后,就能帮衬家里了,您老的好日子还在后头呢!”
挂了电话,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我真心的为赵三保一家日渐向好的日子感到高兴。生活是不公平的,赵三保夫妇含辛茹苦养育两代人,这其中的艰辛只有他们自己最清楚。但是他们没有放弃,也没有推卸责任,而是挑起了生活的重担,一步一步负重前行。终于,在他们的努力下,在扶贫政策的支持下,生活终于再次看到了希望。(汉寿县纪委监委 陆颖)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