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微故事•微体会】石门:“后扶贫时代”的变与不变

编辑:祝萌琎 发表时间:2020-11-10 10:00 来源:三湘风纪网

  “领导快来,我给你看个好东西!小度小度,播放一首《甜蜜蜜》!”“甜蜜蜜,你笑得甜蜜蜜,好像花儿开在春风里…”悠扬的歌声从罗坪乡红鱼溪村贫困户金则明家中传出。10月19日,县纪委召开了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入村督查“回头看”动员会,省、市、县三级联动,县纪委监委、巡察办全体干部尽锐出战,下沉到全县48个贫困村,针对五月份入村督查时发现的问题进行“回头看”。督查人员廖志高一走进屋,余则明就兴奋地向他展示起新添置的智能音箱。

  廖志高还注意到村里好多人家都装上了摄像头,一问才知道,原来大多是在外务工的子女放心不下家中的父母和小孩而安装的,通过摄像头既可以随时查看年迈父母的日常起居,又可以“云监督”孩子写作业。他不禁感叹道,在全国热掀的扶贫浪潮席卷之下,科技开始走进贫困家庭,群众的生活发生了惊人的变化。

  从“基本温饱”到“吃穿不愁”,生活质量提高了。受交通限制,罗坪乡过去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较差。党委政府通过开发公益性岗位、发展种养业、引导群众外出打工等方式,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普遍实现了就业、有了稳定收入,没有劳动能力的也都享受了低保兜底,真正实现了“吃穿不愁”。

  同时,政府大力推进安全住房和安全饮水工程建设,全乡有251户贫困群众实施了易地扶贫搬迁,475户贫困群众进行了农村危房改造,从低矮破旧的木板房搬进了通电通水、安全敞亮的新居,用上了冲水厕所和家用电器,生活品质大幅提升。

  从“等靠要”到“加油干”,生活态度改变了。罗坪乡坐落在西北山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虽民风淳朴,但群众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脱贫不从自身找发展,“等靠要”思想严重。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党委政府、驻村工作队和帮扶责任人与贫困户携手共进,从激发群众脱贫内生动力入手,用情用心,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出谋划策,引导其形成“我要脱贫”的意识。同时大力发展产业项目,带动贫困群众就业,促进贫困群众增收。

  “我们老百姓重感情,党和政府这么扶持我们,自己再不加油干真说不过去。”重庆峪村的唐纯平对督查人员说,他的主要收入来源是种植茶叶,自己养了土鸡,还兼职“乡村厨师”给村里做宴。老人家虽然常年独居,但屋子里收拾得整洁一新,脸上充满对未来美好生活的信心和向往。

  从“不认识”到“迎进门”,干群关系改善了。罗坪乡村民居住较为分散,有人甚至住在半山腰上,下趟集镇都要走一个多小时山路,除非需要到政府办理业务,一般很少与党员干部产生交集。陈程是县红十字会医院的一名干部,如果不是驻村帮扶,他不会和重庆峪村村民结下深厚的情谊。本次督查由他作为向导,乡间山路崎岖但他却如履平地,周边群众看到他都热情的招呼他来家里喝茶,言谈间充满亲切和信任。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国家实行结对帮扶制度,各级党政机关干部开始走出办公室、走进万千贫困户家中,说“土话”、走“土路”,接地气、长底气,用满身“泥土味”换来了干群浓浓“鱼水情”。

  “国家普查都搞完了,是不是我们贫困户的政策也要取消了?”一些贫困户发出这样的疑问。“我们坚持摘帽不摘政策,该有的政策都会延续,该有的帮扶都会有,你们的生活是变好了,但党对大家的关怀是不会变的,您老放心。”督查人员覃丽慧解释道。本次督查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宣传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甘肃代表团审议时提出的“四不摘”政策,给贫困群众吃一颗“定心丸”。

  当前,脱贫攻坚战已经取得决定性胜利,全国贫困人口不断减少,贫困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乡村面貌明显改善。但是脱贫摘帽只是阶段性成果,“后扶贫时代”剩余贫困户的复杂性、新脱贫户的不稳定性和脱贫户的迷茫性使得脱贫成本和难度进一步加大。各级党委政府必须继续攻城拔寨,动真碰硬,把脱贫攻坚主体责任扛在肩上,做到摘帽不摘责任;继续执行脱贫攻坚主要政策,保持政策稳定性、连续性,做到摘帽不摘政策;继续派驻扶贫工作队,落实落细各项帮扶措施,做到摘帽不摘帮扶;继续把防止返贫放在重要位置,抓实抓好各项监管工作,做到摘帽不摘监管。(石门县纪委监委 张贵梅)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