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故事微体会】洞口:今非昔比的老艾坪村

今年10月,洞口县纪委监委开展脱贫攻坚“回头看”督查,我又一次走进了长塘瑶族乡老艾坪村,放眼望去,美丽的长塘河边新建的古色古香风雨亭配上河岸风光,景色如画,不禁感叹老艾坪的变化今非昔比,日新月异。
昔日得过且过村民 今日勤劳致富能手
几年前,我曾在长塘瑶族乡工作,当时的老艾坪村村民所考虑的问题单纯到只想今天怎样才能填饱肚子,他们仅满足于从山里砍棵树或是打只野生动物到县城卖了,应付一天算一天。而如今在驻村帮扶工作队的组织和指导下,村民成立了“七彩瑶情合作社”、“瑶妹养鸡专业合作社”、“瑶估佬油茶种植专业合作社”、“显根劳务服务队”等脱贫致富集体产业,这些村民或成养鸡能手、或成养蜂能手、或成种植能手,农闲还可以劳务输出。调查时我走访了1户易地扶贫搬迁户,他们一家五口从大山深处搬到了乡政府旁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在这里获得了政府分配的一套125平方米的房子,丈夫在县城打工,妻子在合作社上班,小孩在附近的学校读书,日子过得和和美美。
昔日荒山废山 今日金山银山
几年前的老艾坪村组道全是羊肠小道,走遍全村得翻一座又一座山,大山阻隔了村民与外界沟通,成了村民眼中的荒山废山。现如今,从村委会张贴的扶贫产业分布图可看到这个群山环绕总面积7.5平方公里的老艾坪村遍地是“黄金”,有油茶基地、迷迭香基地、山苍子基地、甜茶基地、白果树基地、养蜂示范基地、养鸡场、腊制食品加工场、光伏发电站等产业,这里已然一片生机勃勃。督查中,我们查看了养鸡场和养蜂示范基地,深山里的绿色食品,畅销至省城,基本上都处于供不应求状态;全村7个村民小组的通组道路、院落道路、进户道路共30多公里已全部硬化,且都通达村委会和学校;大山深处的村民家门口都安装了太阳能路灯,电信、移动、网络电视、村村响全覆盖到户;村里修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棕包脑舞”文化广场,夜晚村民们会在这里欢快的跳着广场舞。扶贫不仅让这里的老百姓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物质条件得到了改善,而且丰富了精神文化生活。
昔日英俊潇洒省城大汉 今日脚沾泥巴第一书记
村容村貌变美了,村民观念更新了,生活水平提高了。这些变化,离不开中国水电八局驻长塘瑶族乡老艾坪村工作队的努力,更离不开驻村帮扶工作队第一书记王军这个带队人的无私付出。依然记得上次入村督查时,这位形体高大的书记正带着扶贫工作队和村支两委成员在山里查看,准备今年在村里修建一条供观光旅游的林道,那时的他脚上沾满了泥巴,脸上显露着农活人才有的黑里透红,一副哪还有三年前初来乍到时英俊潇洒省城大汉模样。短短的三年他在老艾坪谱写了一曲不一样的乐章。“老艾坪村基础设施滞后,地理资源严重匮乏,产业结构单一、农民收入不稳定,少数民族占比98%,贫困发生率达51.73%,家庭老弱病残多,主要劳动力少,村民文化程度低,内生动力不足,‘等靠要’思想严重。要想改变这种现状,必须激发贫困户的内心动力,要因地制宜制定脱贫规划。”这是初到老艾坪村王军走访日记上的一段话。随后,他带领驻村工作队和村支两委干部经过实地调查,制定了《老艾坪村脱贫攻坚三年发展规划》,包括了基础设施建设和“一站一厂、二养、四种植”的短、中、长相结合的产业规划。在走访中从老百姓那里听到了关于这位第一书记一桩桩的故事:他私人出资为两户有意向养蜂的贫困户购买蜜蜂;他4次上门做一名贫困户思想工作让他外出务工,送他去学电焊拿到了电焊证,现有稳定的工作;他给贫困户普及油茶种植技术,同贫困户一起给油茶树除草、施肥;他每月只回省城一次,最多在省城呆2至3天,还得利用这些时间向后盾单位争取资金,或向亲朋好友推销老艾坪合作社的农产品……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了村民的信任,村民跟着他甩开膀子加油干,终于摘脱了“穷帽子”。
两天的督查时间过得很快,临走时欣赏着老艾坪村的风景,“雪峰山静静的依偎在长塘河两旁,夕阳下的老艾坪村显得格外祥和”。我深信有党的好政策,有这些植根乡土、情系群众的好干部,脱贫后的老艾坪村必将在乡村振兴中迎来新一轮日新月异的变化。(洞口县纪委监委 吴烨红)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