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微故事.微体会】祁东:从贫困户到致富能手的“蜕变”

编辑:祝萌琎 发表时间:2020-11-26 15:39 来源:三湘风纪网

  “我妻子的相关问题已经得到妥善解决。”

  “今年年底,我家养殖的一批猪、牛等牲畜就可以出栏上市了,保守估计家庭纯收入在10万元以上。”

  时隔六个月,当我再次来到贫困户王沾军家进行“三进行动”回访时,眼前的变化让我对脱贫攻坚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感触。

  10月21日,在驻祁东县太和堂镇良村工作队的陪同下,一大早我便前往贫困户王沾军家,了解前期“三进行动”督查发现问题整改情况。看见我们到来,坐在门前的王沾军立即起身向我们走来,并高兴的邀请我们到他家里坐坐。进入院子,映入眼帘的是青砖黛瓦,房前屋后干净整洁。谁能想到,几年前,眼前这名精明能干的男人还是贫困户。交谈中,王沾军对国家的扶贫政策以及驻村扶贫干部的帮助赞不绝口,回想起近年来借着扶贫的“东风”,自力更生,勤劳节俭,生活条件大为改善,实现了从贫困户到致富能人的蜕变,他感慨万千:“那时家里确实没有钱,如果没有党和政府的扶贫政策,没有镇村两级和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驻村工作队的帮助,我们家不可能有这么大的变化。”

  太和堂镇良村是此次祁东县决战决胜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三进行动”督查“回头看”重点村。据了解,该村是祁东县西区最偏远的乡村之一,人多地少,山高路陡,交通信息闭塞,人均耕地面积不足0.4亩,村集体经济收入基本为零,是有名的省级贫困村。村里像王沾军这样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就有113户431人。2019年底,在驻村扶贫工作队和村“两委”的带领下,全村所有贫困户实现了脱贫。

  王沾军一家共有四口人,原来住在两间破旧的土砖房内,受自然条件局限,家中耕地面积不足2亩,人均收入不足2500元。他的一双儿女要读书,妻子又体弱多病,生活过得十分拮据。2014年,在精准扶贫政策的春风吹拂下,王沾军家被识别为贫困户。

  为了让他家尽快脱贫致富,镇、村两级干部和帮扶责任人为其精准制订了帮扶计划,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等政策的帮扶也很快落实到位,一家人的生活大大改观。

  “政府花这么大精力帮咱们,咱们自己也得想方设法干点事,为自己争点气。”王沾军暗自下决心。

  2016年,王沾军申请了贫困户小额信贷扶贫优惠政策,拿着从银行贷来的4万元资金,他承包了一口鱼塘,还买了一些鸡苗、鸭苗发展小规模家庭养殖业,由于勤劳能干、经营有方,第二年便还清了银行的贷款,身边也有了少许积蓄。驻村扶贫工作队和帮扶责任人见他非常勤快,还有一手养殖技术,便引导他扩大养殖规模,不知何故,被其一一拒绝。后来,工作队了解到其儿子快20岁了,他想把这几万元钱建新房子给儿子娶媳妇用。为解决王沾军的后顾之忧,让他家尽快脱贫致富,2017年底,驻村工作队为其申请了危房改造资金,修建了一层100余平方的红砖屋,加上他家享受到了油茶产业帮扶政策,每年每人还可以领取3000余元分红款,一家基本生活有了保障。之后,王沾军便接受驻村工作队的建议,拿出身边所有积蓄,扩大养殖规模,在新房子旁边建起了十余间养殖棚进行牲猪养殖,年均收入10余万元。驻村工作队的帮扶,不但让王沾军圆了多年的养殖梦,也更加坚定了他积极面对困难、靠勤劳脱贫致富的信心。

  现在,王沾军不但养殖了鸡、鸭、鹅、鱼等,还扩大规模,养殖了高山原生态黄牛30余头,牲猪100余头,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从贫困户“蜕变”为致富能手,如今在祁东县太和堂镇良村提起王沾军,村民们都对他啧啧称赞。

  一人富不算富。王沾军致富不忘乡邻,自己脱贫致富了,他发动同村的其他几户贫困户及村民一起发展高山原生态牛羊养殖,规模达数百头。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也非常支持他们的养殖产业,专门筹集资金为村民修建了一条通往高山原生态养殖场的水泥硬化路和砂石路,为村里的养殖业插上腾飞的翅膀。

  两天一晚的“三进行动”“回头看”督查,让我体会到,扶贫贵在扶志,积极引导贫困户转变思想,积极面对生活,摆正心态,通过自身努力改善生活,是激发脱贫内生动力的有效手段。 (祁东县纪委监委 雷高熊)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