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微故事微体会】道县:一字之差的背后……

编辑:祝萌琎 发表时间:2020-11-27 09:16 来源:三湘风纪网

  前不久,我下乡参加扶贫领域专项巡察,在查阅某贫困村村财务票据时,一份2018年年底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报账的附件引起了我的注意。

  “组长,怎么这项工程的承包人身份证复印件上的姓名与工程合同上的签名不一样?”

  “咦,怪事哦,自己的名字也写错么?”组长仔细查看了一下项目合同报账单,证实施工方的身份证复印件上的姓名是“李某京”,而工程承包合同的签名却是“李某金”。

  “承包商‘李某金’会不会就是那个身份证上的本人‘李某京’呢?”带着疑问,我拿这张身份证再次认真查看。

  发现了身份证复印件上显示该“李某京”出生于1931年4月,已经年近9旬了。

  “组长,我觉得其中有猫腻!”我急切地对组长说。

  “怎么这么肯定?农村里有时候经常把‘京’字写成‘金’字,以图个吉利。”组长像往常一样,似乎想听我的进一步分析。

  “您不觉得蹊跷么,这个‘李某京’已经接近90岁了。怎么会承包这个工程项目?如果是另外一个‘李某京’承包的,为什么会用‘李某京’的身份证复印件报账?”我直接了当地说。

  “一字之差背后有大问题,很有可能涉嫌虚列项目套取资金。”组长给了我一个肯定的眼神。

  随即,巡察组商议后,大家一致决定到现场实地调查,再按程序办理。

  “同志,耽搁一下,请问你村有个叫‘李某金’的人?”第二天,组长与我来该村村口,拦到一个年轻人问道。

  “我晓不得,有好多岁数了?”他主动地帮我找到附近一个60多岁老人,说他们老人家应该清楚些。

  “没听过李某金,我们村倒是有个叫“李某京” 八九十岁的老人家,他早几年就糊里糊涂不正常的了,找他做什么事?”这个老人似乎对李某京个人情况比较清楚。

  “李某京平常做什么事,能经常看见他不?”组长有意地问。

  “蛮多年前就神志不清了,有时候出来了就找不到屋回去的,他有个儿子在自来水厂上班,找他儿子问哈情况就晓得了。”老人热心地告诉我们。

  随后,我们找来了村支部书记,他带我们去该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现场进行了查看。

  接着我们又对村主任徐某、该工程项目实际承包人李某林等人分别进行谈话了解。

  经过一番查证,原来,2018年末,村主任徐某与自来水厂工作人员李某林合谋套取地质灾害治理项目专项资金,为了逃避处理,徐某以村委会名义与李某林签订虚假施工合同,合同上李某林以其父亲李某京名义签定建设合同、资金支付申请书等材料进行申报,同时李某林并将2017年已经建设好的挡土墙护坡用水泥浆进行立体粉刷后作为地质灾害治理项目进行申报。不久,3万余元项目资金打到了李某京的存折上,李某林取出后与分了3000余元给徐某。整个过程,因神志不清,李某京毫不知情。

  在摸清问题来龙去脉后,我们将此事作为问题线索按程序移交当地纪委办理。

  “巡察就是要瞄准与群众利益息息相关的事情,下足“绣花”功夫,慎之又慎、细之又细地发现问题,挖掘线索,坚决查处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为精准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坚强纪律保障!”此问题移交后,我郑重地在工作笔记录以上感悟,以此勉励自己。(道县纪委监委 邓玉芹)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