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通湖区:强化系统思维 生态生产两手督两手硬

“早稻平均亩产达到了1440斤,最高单产1450斤,比去年增产近240斤,亩均毛利润达1000元。”7月29日,益阳市大通湖区北洲子镇奇志合作社负责人拉着大通湖区纪委监察工委督查组的同志算了一笔“丰收账”,介绍起早稻生产农药化肥“减量增效”的好消息。
大通湖区因水稻、水产而闻名,是全市乡村振兴的主阵地,也是全省“洞庭清波”专项行动的主战场之一,全区有25.07万亩水稻种植面积,要兼顾生产效益和生态效益,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改良种植方式,就成了该区纪委区监察工委聚焦“洞庭清波”和乡村振兴专项监督的一件大事。
今年以来,大通湖区纪委监察工委根据省市纪委监委要求,将农药化肥减量工作列入“洞庭清波”整改清单,通过下发问题整改清单、每月工作提示、动态收集相关情况等方式,督促相关责任部门序时推进整改和科学种植技术推广帮扶工作。并立足“监督的再监督”职责定位,通过随机访问农户、每月一督查、一季度一督导等方式,及时发现问题,精准交办问题,督促镇相关部门彻底整改问题,坚决防止责任“挂空档”、整改“走过场”、落实“打折扣”。
同时,还围绕粮食生产、高标准农田建设、严守耕地红线等十个方面建立乡村振兴领域监督清单,将监督内容扩展至持续加大推广测土配方、化肥减量增效宣传力度;扩大作物专用配方肥、缓释肥、生物有机肥使用范围;技术专家入户下田一对一“送技下乡”,紧盯探索多元绿色高效种养模式惠民资金发放等内容。实行“一领域一专题”监督清单治理模式,从监督清单所涉及的行业领域选取专题内容,开展集中治理,逐个攻坚,用纪律为乡村振兴保驾护航。
“我们在开展监督检查的时候不是一味紧盯某个方面,会注意生态与生产的平衡,要求责任部门形成全局意识、系统思维,科学开展相关工作。”区纪委相关负责人介绍。
“洞庭清波”和乡村振兴两手督两手硬的例子在大通湖区比比皆是,2021年“洞庭清波”工作要求临湖1000米范围内的精养鱼池全部退养,河坝镇沙堡洲村按要求完成了退养,在鱼池里发展出“水草+螃蟹”的产业,既不污染水质,效益也比原来养鱼大大提升;区生态公司培育出用来净化水质的水草远销省内外各地……
“下阶段,我们将继续既抓好‘洞庭清波’又抓好乡村振兴专项监督,努力实现生态环保与经济发展‘美美与共’”。区纪委主要负责人表示。(大通湖区纪委监察工委)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