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工程”更应多听“民声”

时下,一些地方政府花钱费力为群众办了一些“民生工程”,然而,由于没有充分了解和尊重群众的意见和需求,只是按照自己的思路去设计,结果好事没有办好,群众不认账、不领情、不配合。
按理说,一项惠民利民的“民生工程”,群众应该拍手欢迎,皆大欢喜。但是,一些领导干部在决策时盲目轻率,没有深入基层调研、听取群众的真实想法、深入了解他们的所求所需,“一厢情愿”拍脑袋、坐在办公室做决策,难以使“民生工程”真正惠及广大群众。比如,为了给居民一个干净卫生的菜场,把生活区内的菜场迁到另一个整洁宽敞的地方,环境虽然变好了,但是远离生活小区,买菜不方便了;有的乡镇为了推广高效农村经济作物,免费发放种子,提供技术指导,这本来是件好事,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不顾农民的切身利益,强行让农民把田地里的青苗铲除后重新栽种,等等。
“民生工程”应给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但办什么样的事,怎样去办事,不能由地方政府和个别领导干部“包办”,要听听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在一些领导干部看来的“好事”,对群众来说未必是好事,群众是“民生工程”的受益主体,也是自身利益的直接判断者,只有他们心里最清楚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如果领导干部仅仅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缺乏实际调研就推己及人,就可能把好事办走了样,也就难怪群众不支持,甚至还可能心生不满和牢骚抱怨。
当然,为群众办实事好事,值得提倡和鼓励,但是,仅有为百姓办事的良好愿望和热情是不够的。除此之外,还要认真听取群众的真实想法,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把好事办在点子上。只有这样,才能使“民生工程”真正成为赢得民心、凝聚民意的“民心工程”。(陈峰 )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