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警示录:“武大窝案”的警示

编辑:邹太平 发表时间:2010-12-31 14:41 来源: 福建日报

  最近,一桩发生在百年名校武汉大学的窝案触痛了公众的神经:据报道,继该大学后勤系统的部长、副部长,总经理、副总经理纷纷倒下之后,原常务副校长陈昭方、原党委常务副书记龙小乐也因涉嫌腐败被“请”到审判台上。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面对检方的指控,他们竟然创造出颇具讽刺意味的“想不腐败都很难”的惊人之言。在他们的认识里,跌进犯罪的泥沼与主观无关,完全是“制度缺失”和“监管不力”害了他们。

  透过这起集官、学、商于一身的大学官员的腐败窝案,可得出以下警示:

  守住“防线”是前提。有一些领导干部在为官之初,个人的思想防线还比较坚固,可到了后来,却是节节败退,为什么?很大程度上就是守不住清贫,见“富”思齐,睹“财”眼开,面对唾手可得的所谓“好处”,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了金钱的奴隶和别有用心者的猎物。这些腐败案例说明了,为官者,如果不防微杜渐,那么随着职务的升迁,贪婪的胃口会越来越大,最后把自己送上不归路。

  敢当“异类”是关键。当“异类”,即意味着可能受排挤、遭打击。要想不与腐败分子同流合污,当然要顶住这种压力。敢当“异类”,应有很强的党性观念和公仆意识作支撑,原则面前不动摇,诱惑面前不动心,是非分明,站稳立场,守住气节。

  善唱“黑脸”是良方。武大弊案之所以演变成“窝案”,很大程度上与没有站出来唱“黑脸”的人有关。面对同窝同穴的“蛀虫”,大家心照不宣。特别是一些领导干部,要么因为自己的屁股不干净,要么缺乏应有的胆量,不敢针锋相对地开展批评,而且表现出一副“老好人”的姿态,与腐败分子保持一团和气,甚至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有益于滋生腐败的特殊环境和气候,最终酿成“窝案”。

  要预防像武大这样的腐败窝案,作为个人,做到以上几点固然需要,但更重要的是要针对新形势下各行各业的新情况新特点,全方位加强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不让这方面的缺失成为腐败分子“想不腐败都很难”的挡箭牌。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