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招规避官员公开手机“作秀”
编辑:高蓝
发表时间:2016-10-18 10:30
来源:三湘风纪网
分享

拒3月22日《新京报》报道,山西省纪委和组织部联合公布260名各市、县(市、区)纪委书记、组织部长手机号码和电子邮箱,此举在全国尚属首例。山西省委组织部称公开举动并非作秀,是为了防止换届选举时期的不正之风。据记者抽样拨号统计,公开的手机号接通率不足四成,接线官员称骚扰电话多。在赢得普遍掌声的同时,也不乏“作秀”的质疑。
时下,“手机问政”和“网络沟通”已不是什么新鲜创意,人们之所以对此常常抱有“作秀”的质疑,原因大致有二:一是公开成“刮风”、“走过场”的过眼烟云。热热闹闹地开锣,冷冷清清地运作,悄无声息地收场,成为众多“公开”措施的运行轨迹;二是公开成“中看不中吃”的摆设。手机打不通、邮件无回音、热线无人接、举报箱不开锁的现象时有发生,人们在反复经历“从期望到失望”的心理落差之后,不再对“公开”抱有信心,“作秀”成为人们对此的习惯性反应。
对此,把公开效果作为回应“作秀说”的解药,其涵义应当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官员的联系方式要保持畅通。实事求是讲,公开官员联系方式的确方便了群众,麻烦了官员,干扰生活、影响工作是不争的事实。但人们之所以热打领导电话,主要缘于对领导的期望和“物以稀为贵”,如果公开成为常态,这种无谓的“骚扰”自然会减少。因此,官员不必在公开之初就挂出“非诚勿扰”的招牌,冷了百姓的心。
二是公开联系方式应该全方位、全天候。倾听民声、查处腐败不只是纪委书记和组织部长的事,联系方式也不应该只在换届选举期间公开。反腐倡廉任重道远、人人有责,何况腐败行为的实施和暴露有一个过程,有些腐败分子早已把跑官的功夫作在了“选举”之前,有些贿选内幕则需在“选举”之后逐渐显现,因此,所有官员都要电话公开,而且应当把这种公开进行到底,这才是治本之策。
三是公开效果要用事实检验。事实胜于雄辩。作秀不作秀,评价在事后,公开有无效,群众最知道。有问必答、有求(诉求)必应(回应)的务实高效才是常态化、实质性的公开。因此,公开的“常态化”就是民意反馈的常态化、也是解决问题的常态化。广东省江门市市长王楠健对手机号码公开7年的体会是,“假如没有与市民‘零距离’沟通渠道,我们很可能就被下面的部门给忽悠了,市民送上来的第一手的信息,使我们实实在在掌握民情。老实说,我们深入基层的机会不是很多,建立了这个沟通渠道,弥补了缺乏第一信息的缺陷”。(长沙市芙蓉区纪委)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