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官者当以李斯为戒
编辑:高蓝
发表时间:2016-10-18 10:30
来源:三湘风纪网
分享

近日读《史记》,联系正在学习《廉政准则》,心中感慨颇多,深感为官者当以李斯为戒。
李斯同志在年轻时,是一名积极上进的好同志,悟性极好,聪颖过人。从厕鼠与仓鼠这样极其不起眼的小动物身上,就能够领悟出关于人生境遇的大道理,并因此树立了远大的志向,不能不让人钦佩。《谏逐客书》一文,辞藻优美,言辞恳切,说理通透,足以名传千古。李斯亦因此一文得偿所愿,大展其才于秦国,助秦始皇成统一六国之伟业。统一之后,又积极参政议政,建言献策,禁思想,明法度,定律令,同文书,成就不世之业,赢得至上荣耀。《史记》上说:“斯长男由为三川守,诸男皆尚秦公主,女悉嫁秦诸公子。三川守李由告归咸阳,李斯置酒於家,百官长皆前为寿,门廷车骑以千数。”可谓门庭光耀,声势显赫。但是,始皇帝死后,在秦二世胡亥朝中,李斯却在与赵高的权力斗争中败下阵来,落得个“夷三族”的悲惨结局。
李斯的故事,让我最为感慨者,莫过于李斯临死前对其子说的那句“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真是肺腑之言,让人倍感酸痛。当生命即将走到尽头,李斯最挂念、最引以为憾的,不是远去的富贵荣华,也不是丢失的高官厚禄,却是与儿子追逐嬉戏于自然之中纵情欢娱的乐趣。原来,在他的心里,山水田园之乐也是心底深处最真实、最原始的惦念。
认真分析起来,李斯之死,死于自己的野心,死于权力场中的勾心斗角,死于对名利的追逐。然而,这样的故事,千百年来,在泱泱中华大地数千年的朝代更迭中,在人类摸爬滚打的历史进程中,演绎了何止千万遍?英国历史学家汤恩比曾说过:“我们从历史中得到的唯一教训,就是我们从没在历史中得到任何教训”。其言诚不我欺也!
在当今的社会,每天又有多少跟李斯类似的故事在重演呢?党中央反腐败斗争的决心日益坚决,无数贪官没能躲得过法网恢恢,最终锒铛入狱,或在阴暗冰冷的监狱中苦苦度日,或因罪孽深重而早赴黄泉。在这些人中,有多少人曾经是政治新星,前途远大,有多少人曾经叱咤风云,说一不二,有多少人曾经家庭美满,衣食无忧,又有多少人曾经受人尊重,体面荣耀。然而,他们却不懂得知足常乐的道理,不懂得珍惜所有,不懂得珍惜手中的权力,在利益的诱惑面前,在对权力的疯狂追逐当中,失去了自己的操守,迷失了自己的本性,不择手段,铤而走险,触犯党纪法律,走向罪恶深渊。
《红楼梦》中有一首《好了歌》,其中有这样两句词:“人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人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富贵忘不了”。曹公历经人间冷暖,世态炎凉,心中通达,洞悉透彻,对凡夫俗子心中那点对功名富贵的俗念,可谓一针见血。本来就是,不是人人都能成为圣人的,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够如颜回那样,安贫乐道,“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却能够“不改其乐”的。对红尘中大多数碌碌之辈来说,名缰利锁,其诱惑远大于清贫自乐。所以,要做官,要做好官,就非得有非常之定力,有非常之修养,有非常之识见,方能保持内心那一份廉洁,赢来一世之清誉。
其实,不管是名也罢,利也罢,归结起来,终不过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钱财之物,能保得一家人衣食无忧,吃穿不愁,就已足够了,其余皆为数字,又何必为了此等身外之物和数字而整日苦心积虑、朝思暮想呢?正所谓天网恢恢,疏而不漏。隐藏得再深的贪官,只要做了亏心事,总会得到惩罚的,只是时间的早晚问题罢了。但是太多的人抱着侥幸心理,总是认为反腐是悬在空中的一块砖,不会砸到自己身上,往往要等到真砸到自己了,才追悔莫及,痛哭流涕。但是,有用吗?为时晚矣!等待的,只是法律的严厉惩罚与漫漫长夜里无尽的悔恨罢了。前江苏省徐州市建设局局长靖大荣在监狱的忏悔中,曾给自己算了七笔帐,一是政治上自毁前程,二是经济上倾家荡产,三是名誉上身败名裂,四是家庭上夫离女散,五是亲情上众叛亲离,六是自由上身陷囹圄,七是健康上心力交瘁。这七笔帐,算得很是精辟,实可为贪官者警戒。
为官者,实在应多读读李斯的故事,牢记其死前“牵犬东门,其可得乎”的感慨,时时作为自己的警醒。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得失。”但愿李斯的历史、李斯的悲剧不要一而再、再而三的重演下去。(冷水江市纪委)
李斯同志在年轻时,是一名积极上进的好同志,悟性极好,聪颖过人。从厕鼠与仓鼠这样极其不起眼的小动物身上,就能够领悟出关于人生境遇的大道理,并因此树立了远大的志向,不能不让人钦佩。《谏逐客书》一文,辞藻优美,言辞恳切,说理通透,足以名传千古。李斯亦因此一文得偿所愿,大展其才于秦国,助秦始皇成统一六国之伟业。统一之后,又积极参政议政,建言献策,禁思想,明法度,定律令,同文书,成就不世之业,赢得至上荣耀。《史记》上说:“斯长男由为三川守,诸男皆尚秦公主,女悉嫁秦诸公子。三川守李由告归咸阳,李斯置酒於家,百官长皆前为寿,门廷车骑以千数。”可谓门庭光耀,声势显赫。但是,始皇帝死后,在秦二世胡亥朝中,李斯却在与赵高的权力斗争中败下阵来,落得个“夷三族”的悲惨结局。
李斯的故事,让我最为感慨者,莫过于李斯临死前对其子说的那句“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真是肺腑之言,让人倍感酸痛。当生命即将走到尽头,李斯最挂念、最引以为憾的,不是远去的富贵荣华,也不是丢失的高官厚禄,却是与儿子追逐嬉戏于自然之中纵情欢娱的乐趣。原来,在他的心里,山水田园之乐也是心底深处最真实、最原始的惦念。
认真分析起来,李斯之死,死于自己的野心,死于权力场中的勾心斗角,死于对名利的追逐。然而,这样的故事,千百年来,在泱泱中华大地数千年的朝代更迭中,在人类摸爬滚打的历史进程中,演绎了何止千万遍?英国历史学家汤恩比曾说过:“我们从历史中得到的唯一教训,就是我们从没在历史中得到任何教训”。其言诚不我欺也!
在当今的社会,每天又有多少跟李斯类似的故事在重演呢?党中央反腐败斗争的决心日益坚决,无数贪官没能躲得过法网恢恢,最终锒铛入狱,或在阴暗冰冷的监狱中苦苦度日,或因罪孽深重而早赴黄泉。在这些人中,有多少人曾经是政治新星,前途远大,有多少人曾经叱咤风云,说一不二,有多少人曾经家庭美满,衣食无忧,又有多少人曾经受人尊重,体面荣耀。然而,他们却不懂得知足常乐的道理,不懂得珍惜所有,不懂得珍惜手中的权力,在利益的诱惑面前,在对权力的疯狂追逐当中,失去了自己的操守,迷失了自己的本性,不择手段,铤而走险,触犯党纪法律,走向罪恶深渊。
《红楼梦》中有一首《好了歌》,其中有这样两句词:“人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人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富贵忘不了”。曹公历经人间冷暖,世态炎凉,心中通达,洞悉透彻,对凡夫俗子心中那点对功名富贵的俗念,可谓一针见血。本来就是,不是人人都能成为圣人的,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够如颜回那样,安贫乐道,“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却能够“不改其乐”的。对红尘中大多数碌碌之辈来说,名缰利锁,其诱惑远大于清贫自乐。所以,要做官,要做好官,就非得有非常之定力,有非常之修养,有非常之识见,方能保持内心那一份廉洁,赢来一世之清誉。
其实,不管是名也罢,利也罢,归结起来,终不过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钱财之物,能保得一家人衣食无忧,吃穿不愁,就已足够了,其余皆为数字,又何必为了此等身外之物和数字而整日苦心积虑、朝思暮想呢?正所谓天网恢恢,疏而不漏。隐藏得再深的贪官,只要做了亏心事,总会得到惩罚的,只是时间的早晚问题罢了。但是太多的人抱着侥幸心理,总是认为反腐是悬在空中的一块砖,不会砸到自己身上,往往要等到真砸到自己了,才追悔莫及,痛哭流涕。但是,有用吗?为时晚矣!等待的,只是法律的严厉惩罚与漫漫长夜里无尽的悔恨罢了。前江苏省徐州市建设局局长靖大荣在监狱的忏悔中,曾给自己算了七笔帐,一是政治上自毁前程,二是经济上倾家荡产,三是名誉上身败名裂,四是家庭上夫离女散,五是亲情上众叛亲离,六是自由上身陷囹圄,七是健康上心力交瘁。这七笔帐,算得很是精辟,实可为贪官者警戒。
为官者,实在应多读读李斯的故事,牢记其死前“牵犬东门,其可得乎”的感慨,时时作为自己的警醒。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得失。”但愿李斯的历史、李斯的悲剧不要一而再、再而三的重演下去。(冷水江市纪委)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