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汲取精神动力

近日,不觉拾起刘少奇同志《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书。这是1939年7月少奇同志在延安马列学院的讲演。展卷入佳境,掩卷自深思。对于什么是党性,如何践行党性,又多了一份沉甸甸的思考。时代变迁,沧海桑田。73年过去了,抗日战争的炮火硝烟早已褪去,和谐社会初步构建。市场经济的大潮汹涌,社会急剧转型,思想多元、利益多元、诉求多元,共产党员如何加强“思想上入党”,保持思想的纯洁性呢?
共产党员为什么要进行修养?“我们共产党员,是近代历史上最先进的革命者。共产党员是在不断同反革命的斗争中去改造社会,改造世界,同时改造自己的。”“革命者要改造和提高自己,必须参加革命的实践……万里长征,其中的绝大多数党员都得到了很大的进步,然而长征对于个别党员的影响却是相反的”,“有些党员受不起成功和胜利的鼓励,在胜利中昏头昏脑,因而放肆、骄傲、官僚化,以至动摇、腐化和堕落……应该引起我们党员严重的警惕。少奇同志高屋建瓴地从哲学的层面,分析了共产党员为什么要进行修养的缘故,而且指出了党内存在的种种旧社会的思想意识和习惯。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不仅经济迅速增长,民生民利也大幅改善,法治理念深入人心。但和谐社会建设中众声喧哗不绝入耳,急功近利充斥于市,浮躁偏激泛滥在心。一些不符合党性、人民性的东西,如同鬼魂一般地在某些党员干部的心里生长出来,沦落为“既得利益者集团”,成为阻碍改革的反势力,民间一说“谁主导改革谁获利,官员和人民都自私”,即或是一种讽刺;个别党员干部损公肥私、假公济私、以权谋利,“前腐后继”者屡见不鲜。人民日报社长张研农在复旦大学的演讲中寄语青年:面对众声喧哗,打造恒定的价值观;面对急功近利,磨炼沉稳的职业观;面对浮躁偏激,塑造大气的世界观。这,同样适合共产党员的修养问题。对共产党员而言,即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共产主义的世界观,坚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立场;以自己为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即经常采用正确的态度、适当的方式,去和各种不正确的思想意识,进行斗争;在思想、言论、行动上严格地约束自己,特别在对待大是大非面前,要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用严格的立场和正确的原则来约束自己,除此之外,最好连许多小节也注意到。
党性不纯的问题,在社会转型时期,更应该引起我们严重的警觉!《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在分析了为什么要进行党性修养以后,深入浅出地回答了什么是共产党员修养的标准、如何加强共产党员的修养等问题。“成为伟大中华民族的一部分而和这个民族血肉相联的共产党员”,“一个共产党员,在任何情况下,能够不能够把自己个人的利益绝对地无条件地服从党的利益,是考验这个党员是否忠于党、忠于革命和共产主义事业的标准”,这些话,今日读来,仿佛让人又回到了那个战争年代,又见到了无数个共产党人为了民族的独立、人民的解放而浴血奋战的场景。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共产党员应该有历史的担当。“判断一个人不是看他的声明,而是看他的行动。”保持共产党员的纯洁性,要忠实践行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群众观,接地气,办实事,解难题,自觉融入为人民服务的事业中去。 ( 郑席法)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