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杭州许三多”之流卷土重来
编辑:高蓝
发表时间:2012-08-28 09:09
来源:三湘风纪网
分享

前杭州市副市长许迈永因“房多、钱多、女人多”而号称“许三多”的事情似乎还很新鲜,近日山东省原副省长黄胜又因 “房多、情多、钱更多”被冠以“黄三亿”而更引人注目,此“三”更比彼“三”高。据悉,许迈永早在任萧山市委常委、副市长之时就开始了他的贪腐之路,却官至杭州市副市长才被调查双规;黄胜任德州市委副书记、市长之时就被当地老百姓称为“黄三亿”、“黄十三亿”,却一路飙升至山东省副省长才被立案调查,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与警惕。
这类官员的“美名”,都是老百姓对其腐败行径的评价,试问,如果这类贪官都隐藏得很深,老百姓何以会冠以其名号?他们的所作所为必然是行事高调、人尽皆知。如此,为何在其大肆谋利之时还能在官场上一路潜伏甚至步步高升?如果当初提拔“许三多”、“黄三亿”这类官员的人,能够秉公办事,尊重群众公论,广泛进行深入调查,又何至于出现“边腐边升”官场景象呢?
我们在注重完善监督制度,严惩权利链接上的腐化交易外,想必应该更加注重公众的监督效应,让“美名”官员暴露在“公众监督”的阳光下。
公众监督是反映民情民意的“晴雨表”,要充分落实群众的选择权。“干部选得准不准,先让群众审一审”,干部政绩如何,经济上有没有问题,只有群众看得最清楚,也最有发言权。让群众参与到对官员升迁的评价中来,真正发挥监督作用,多数人不拥护的干部不能确定为考察对象。
公众监督是监控权力运作的“电子眼”,要严格落实群众的参与权。公众监督人数多、范围广、无处不在,选人用人上要多走群众路线,通过采取自下而上的推荐方式来避免在提拔干部时少数人说了算的坏作风,可以有效防止出现跑官要官、卖官买官等腐败行为。
公众监督是预警社会腐败的“警报器”,要积极落实群众的知情权。我们在干部选拔任用程序更加公开透明、在公示范围拓宽更多渠道的同时,更要注重畅通社会公众意志的表达通道,在接到公众举报,面对公众质疑时,必须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认真进行调查处理,给公众一个满意的回复。
要使那些大张旗鼓搞腐化的官员败类现行不需通过层层深掘去“挖”,其实只要多用心倾听民情民意,真正架起“公众监督”的桥梁就行,果如是,杜绝许三多”、“黄三亿”之流“边腐边升”也不算难!(株洲县纪委 孙隽)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