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毛泽东“非杀不可”的现实意义

林伟
据有关资料记载,当周恩来将华北局的报告送交毛泽东时,毛泽东看后许久不语。周恩来就问:“主席的意见呢?”毛泽东张口说出两个字:“死刑。”周恩来又问:“万一有人出面讲情呢?”毛泽东还是两个字:“不准。”他说:“对于这样的叛徒和蛀虫,有多少就必须清除多少。清除了他们,不是党的损失,而是党的胜利;不是降低了党的威信而是提高了党的威信。”(2009年8月10日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对腐败,毛泽东历来深恨痛绝。记得1944年,他就把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列为整风学习文件,要求全党引以为戒,不当李自成。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他又告诫全党,警惕糖衣炮弹的袭击。北平解放后,他把中央机关进京视为“赶考”,要求大家“考”个好成绩,不要退回来。新中国成立后,他发动和领导了“三反”、“五反”运动,亲自批准处决了腐化堕落分子刘青山、张子山,震动了全国,教育了全党。他说:“我们是共产党员,永远不能搞腐败,要经得起考验。”
常言道,温故而知新。我感到,重温当年毛泽东对刘青山、张子善的“非杀不可”,对于今天的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来说,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有利于警示我们正确对待权力、名利、地位等问题。像刘青山、张子善这样参加革命二十年左右的老干部,为什么竟在不长的时间内堕落到这样的地步?一个根本原因在于自我放纵,私欲膨胀,把党性原则抛在脑后。权力加上私欲膨胀,必然导致腐败。所以,在当前复杂的社会环境中,面对物欲横流的诱惑,作为领导干部,必须切实加强党性锻炼和道德修养,自觉地使自己的生活标准建立在合理欲望与合法收入相统一的基础上,耐得住寂寞和清贫。这样,我们才能在思想上淡泊名利,高尚纯洁,行动上一身正气,堂堂正正。
其次,有利于警示我们始终保持与群众的血肉联系。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所以,作为一名领导干部,就必须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与群众息息相通、心心相印。而刘青山、张子善心里想的是金钱名利,玩的是“灯红酒绿”,把自己凌驾于群众之上,忘记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情景在当今不会重演,不理睬老百姓生活之艰辛,最终只能堕落成为人民的罪人。
再次,有利于警示我们务必保持艰苦朴素的光荣传统。“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我们党就是靠着“艰苦朴素”,把劳苦大众紧紧地团结在鲜红的党旗下,去为实现党的路线而前赴后继,努力奋斗。所以,早在全国革命胜利前夕,毛泽东同志就曾高瞻远瞩地要求全党同志务必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而在党的十六大闭幕刚刚半个多月,身着一件洗得发白旧棉衣的胡锦涛总书记,就率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到西柏坡重温毛泽东同志倡导的“两个务必”,告诫我们要锻炼,要能吃苦、养成朴素、节约的好习惯。这样才能做到耐得住清贫,守得住寂寞,在生活上把握住小节,“自然进退不失其正”。
由此可见,尽管时代变化了,社会进步了,但当年毛泽东对刘青山、张子善的“非杀不可”,很值得今天的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铭记、感悟,从中收获刻骨铭心的警示,接受震撼心灵的教育,感受居安思危的启示。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