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为民服务不容“假把式”

编辑:周瑾 发表时间:2022-01-04 16:46 来源:三湘风纪网

   “东安县紫溪市镇荷叶塘村村民非常高兴,因为他们村断了4年的桥终于修复了,群众再也不用绕道出行了……”近日,三湘风纪网以《“断桥”变成“连心桥”》为题报道了东安县纪委监委紧盯群众“急难愁盼”,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的事例。

  荷叶塘村的“断桥”能够修复,得益于县纪委监委工作人员入村访民情、听民声、解难题。断桥修复后,“堵心桥”变成了“便民桥”“连心桥”,既解决了群众的烦恼,又融洽了党群关系,可谓一举两得。断桥通了,“堵心事”得到解决,确实值得高兴。然而高兴之余,却让人反思。类似“断桥”这种久拖不决的困扰群众的烦心事、堵心事、痛心事还有多少?我们又帮群众解决了多少?这本账,每个党员干部都仔细算过吗?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作为党员干部,理应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真正把群众需求作为干事创业的源动力,把实事好事办到群众的心坎上。然而,现实中,总有部分党员干部乐当“太平官”,习惯于“躺平”。这些人中,有明哲保身,平平安安占位子、疲疲沓沓混日子的;有在其位不谋其政,该干的事不干,在困难和矛盾面前推诿扯皮的;还有调门高、声音大却行动少,整天尸位素餐的……如此不担当、不作为,对群众的合理诉求不管不问、置若罔闻,影响的是党和政府和形象,啃食的是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挥霍的是基层群众对党的信任。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的各级干部是人民的公仆、人民的勤务员;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只能用来为人民谋利益。”可见,为民服务,必须真刀真枪,容不得半点水分。

  为民服务要有“温度”。“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党员干部要明白,为民服务的出发点在“人民”,落脚点也在“人民”。党员干部要端正位子,少一些官气,多一些和气;要放下架子,少一些冷眼,多一些笑脸,让群众不吃“闭门羹”,不坐“冷板凳”。党员干部要把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的需求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的利益作为第一考虑,把群众的满意作为第一标准,时刻站稳人民的立场,进得了群众的门,说得了群众的话,办得了群众的事,真正成为群众的“贴心人”。

  为民服务要有“力度”。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教育、医疗、就业等等,这些都是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也是群众“急难愁盼”之所在。帮助群众解决此类问题,不可能一帆风顺,肯定会遭遇困难和阻力,这就需要我们坚定初心,保持韧劲。党员干部要心系“国之大者”,挺起担当的脊梁,甩开实干的膀子,以“越是艰难越向前”的顽强意志披荆斩棘,用心用情用力打通困扰群众的“堵点”,抚平群众的“痛点”。为民办事切忌花拳绣腿,党员干部要从最困难群众入手,从最突出问题抓起,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做到感情在一线建立、工作在一线推动、作风在一线转变、形象在一线树立。

  为民服务要有“速度”。民有所呼,必有所应。党员干部要积极回应群众关切,以燕子垒窝的恒劲、蚂蚁啃骨的韧劲、老牛爬坡的拼劲,深入到群众中去,帮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以此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戴。喊破嗓子,不如迈开膀子。党员干部要发扬钉钉子精神,以最坚决的态度、最果断的措施,一锤接着一锤敲、一件接着一件办、一步接着一步走,做到善作善成,干一件成一件。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老百姓需要什么,我们就做什么。衷心告诫每一名党员干部,为民服务就要去掉“假把式”,少些“花架子”,主动对标先进,见贤思齐,积极作为,勇于担当,真正做一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当代好公仆。(双牌县纪委监委   秦风 周幻)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