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对破坏营商环境行为“零容忍”

编辑:皮家璇 发表时间:2023-04-26 10:53 来源:三湘风纪网

        海南省自然资源和规划厅原党组成员、副厅长吴开成违规为他人办理采矿许可证等问题;三亚市政府原副市长李柏青以借为名向管理服务对象索要巨额财物问题;海口江东新区管理局招商引资一部原副部长王文龙、工作人员刘念樵在招商引资中刁难市场主体问题……海南省纪委监委近日通报了6起破坏营商环境典型案例。开年以来,一些地方纪检监察机关先后发出类似通报,表明了对损害营商环境行为零容忍的鲜明态度。(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营商环境是一把尺子,检验着各级各部门的行政效能和工作作风,检验着一个地方的政治生态和社会生态。实践证明,营商环境“土壤”不好,“肥力”不足,直接影响企业生存,阻碍地方经济发展。近年来,各地结合实际,持续整顿作风,不断优化营商环境。纪检监察机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找准职责定位,以政治生态的持续净化推动了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但我们也要看到,当前,一些党员干部对党的纪律不在乎、不敬畏,顶风违纪、以权谋私;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等破坏营商环境的问题仍然存在。从各地查处的典型案例来看,损害营商环境的表现可谓五花八门:有的利用职权,违规向企业摊派费用;有的与商人亲而不清,甘于“被围猎”,在承揽工程项目、办理审批手续、项目招投标等方面为企业和他人谋取利益,搞官商勾结、利益输送;还有的既想当官又想发财,利用职务便利和影响帮助配偶、子女及亲属承揽项目,获取非法利润……这些行径实质上就是“官本位”思想作祟,严重破坏了市场经济,搅浑了营商环境一池清水,更损害了党和政府形象。

        “水深则鱼悦,城强则贾兴”。良好的营商环境是企业良性发展的基础。优化营商环境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由点及面、系统发力。笔者认为,一方面党员干部要坚守党纪国法的底线,恪守人情交往的底线,理清政商交往的边界,正确处理好权力与市场、权力与企业的关系。从细微处着手,管住自己的“手”和“嘴”,正确把握好“工作联系”、“私人交往”的距离,做到君子之交淡如水。另一方面相关部门要切实扭转“无为”的惯性思维,加快职能转变,不断增强为企业服务的主动意识,敢于担当、善于作为。要进一步简政放权,厘清权力边界,减少政府对市场活动的直接干预,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纪检监察机关要切实履行好监督专责,聚焦营商环境的“痛点”、“堵点”和“难点”,加大监督执纪问责力度,重点针对“放管服”改革不到位、产业项目建设“懒散拖”、政务服务“吃拿卡要”、解决发展问题不担当不作为等问题,开展深入整治,对于涉嫌违纪违法的问题,坚持“零容忍”,做到快查快办,从严查处。日前,湖南省郴州市纪委监委发布的《关于护航“身在郴州、办事无忧”一流营商环境“十严禁”》,对冷硬横推、无序检查、随意允诺、违规借贷等十种行为划出高压线,以铁纪护航,优化助力营商环境。此举做法就值得肯定。

        营商环境是干部作风的“试金石”。广大党员干部要转变思想,既要有服务企业的自觉也要有抵挡各种利益诱惑“追击”“围猎”的决心和勇气,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当然,商人也要有“不谄媚、不行贿”“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共识和行动。如此,才能真正激活高质量发展的“一池春水”。(桂东县纪委监委 谭智莉)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