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让贪官“破记录”10年不倒

十年间涉嫌收受或索取贿赂折合人民币1700余万元,安徽省马鞍山市国土资源局原局长王海风创下了近年来该省土地系统受贿犯罪案件的一个惊人“记录”。记者从有关方面获悉,安徽省蚌埠市检察院已于日前就王海风涉嫌受贿一案提起公诉。(10月12日 新华网)
报道中没有披露王海风东窗事发的细节,无从知晓其是否如因抽“至尊烟”而倒下的周久耕一样纯属偶然?但受贿10年创下惊人“记录”,不得不让人关注和猜疑。
从1999年开始收受第一笔贿赂,到去年11月案发前收下最后一笔赃款,王海风前后十年上百次收受巨额贿赂。其受贿金额大、跨越时间长,且受贿面宽、直白,毫不遮掩。既如此,王海风在腐败的深潭中却悠然遨游了10年不倒。
贪官具有两面性,这不假,任何贪官不可能在脸上贴上腐败的标签,它需要反腐败机制的坚硬与肩负反腐败重任的职能部门“火眼金睛”。问题是,当贪官腐败成为当地公开的“秘密”,坊间议论如潮时,贪官依然能盘踞官位不倒,直至养成腐败大鳄,脆弱的反腐败机制就值得反思了。
周久耕在庭审时泪流满面,称自己对不起家人。“人至将死,其言也善”。或许,周久耕的泪含有忏悔的成份,但也不怀疑其为自己“运气太差”、“太倒霉”而沮丧。无疑,周久耕倒台的偶然性恰是王海风十年不倒的最好注脚。当反腐败机制软如橡皮泥、宽如牛栏之时,王海风式的腐败官员“破记录”也就见怪不怪了。
反腐败斗争是新形势下的一场殊死较量,来不得半点虚架子。因而,对权力部门、关键人物必须毫不松懈地盯紧、盯牢、盯死。试想,倘若有关部门对大权在握的王海风多了一份敏感、一份警惕、一份责任,其能在犯罪的泥潭中“潜伏”十年之久?“手莫伸,伸手必被捉”,伸手十年了方被捉下,耗时太久,容易使人产生疲劳。
贪官赤裸裸受贿十年落马,这种姗姗来迟的胜利让人难以高兴起来。惩治腐败,不能养大了再打,养肥了再杀,而是应闻风而动,伸手就打、迈脚就捉,这当是反腐败斗争的常态,也是对职能部门履职能力的考验。(邵阳县纪委 陆志坚 )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