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收入“被拉高”的板子该打向谁?
编辑:邹太平
发表时间:2016-10-18 10:30
来源:邵阳县纪委
分享

昨天上午,南京代市长季建业在市政协科协界、工商联以及港澳、经济界等联组讨论上表示,说到富民问题,其实我很清楚,60%的百姓口袋里并不达每年公布的收入平均数,是“被拉高”的。(1月20日 《扬子晚报》)
季市长认为,居民人均收入高的原因,是因为部队、科研院所等精英阶层的收入普遍高,所以将收入平均数拉高了。对季市长的这个“被拉高”观点,笔者并不反对。精英阶层高出普通百姓一倍甚至几十倍、上百倍的年收入,往往使百姓收入变成了一个虚高的数字,影响了百姓的实际生活水平。
但百姓收入“被拉高”不仅如此。精英阶层高收入使百姓收入“被拉高”,这只是统计技术问题,并不值得担忧。而且较之于普通百姓,精英阶层人数少之又少。让人质疑的是,在统计之外,还有一种政绩的因素使百姓收入“被拉高”,这是真正应该引起注意的地方。
我们不会忘记,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刮起的“放卫星”风,亩产过万斤的口号喊得震天响,几亩几十亩的稻谷堆放在一块田里,弄虚作假,而百姓却是吃了上餐愁下餐。透视“放卫星”的背后,就是畸形的政绩观、面子观在“兴风作浪”。
时下,这种畸形政绩观尽管有所收敛,但仍不时地在部分官员的头脑中浮现,牵制着官员的执政理念和服务意识。特别是在用GDP高低论官员政绩优劣不能从考核指数中完全退出的现实语境下,为粉饰政绩和脸面,官员人为地拉高百姓收入,“官出数字,数字出官”,就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显然,季市长意识到百姓收入“被拉高”,这是一种可喜的清醒。但倘若视“被拉高”只是精英阶层所致,就容易使潜存于官场中的某些“潜规则”粗浅化和表象化,而不易于问题的彻底解决,甚至会使个别官员不在为民、富民上下功夫,转而热衷于玩弄数字游戏。
因此,要使“被拉高”的百姓收入回归实际,重要的是官员应牢固树立“岁寒尤应念民生”的执政理念,不务虚、不唯上,亲民生、恤民情、察民愿,殚精竭虑为民服务,扎扎实实地让百姓的收入口袋鼓起来,而不是听任官员在数字上“被拉高”。(陆志坚)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