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严监督执纪要进一步到位”② 切实提高党组织日常监督穿透力和有效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强化党组织日常监督,切实提高穿透力和有效性。”对于党员人数超过1亿的大党来说,抓实党组织日常监督,有力有效管好每一名党员、干部,引导其严格按照制度履行职责、行使权力、开展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自我监督是世界性难题,是国家治理的哥德巴赫猜想。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强调发挥监督治理效能。他深刻指出,“党内监督是第一位的”“以党内监督带动其他监督,凝聚监督合力”“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管’和‘治’都包含监督”“要把党委(党组)全面监督、纪委监委专责监督、党的工作部门职能监督、党的基层组织日常监督、党员民主监督等结合起来、融为一体”,等等。这一系列重要论述,既是思想深刻的认识论,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论,为做好党内监督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
党组织日常监督是党内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突出强调党组织日常监督,是基于党的严密组织体系提出的重要要求。中国共产党是按照马克思主义建党原则建立起来的无产阶级政党,从建党之初就致力于建设严密的组织。严密的组织体系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强大支撑。新时代以来,我们党之所以攻克了许多长期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事关长远的大事要事,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依托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严密组织体系,保证了党中央决策部署得到不折不扣的贯彻落实。截至2024年底,全国共设立基层党委30.6万个、总支部33.0万个、支部461.4万个,分别比上年增加0.9万个、0.5万个、6.0万个,组织设置更加科学规范,各领域党的组织覆盖持续巩固扩大。充分发挥党的组织体系的强大优势,就能够形成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强大力量。
党组织日常监督管理最有效。党章规定,每个党员,不论职务高低,都必须编入党的一个支部、小组或其他特定组织,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接受党内外群众的监督。党员领导干部还必须参加党委、党组的民主生活会。不允许有任何不参加党的组织生活、不接受党内外群众监督的特殊党员。实践表明,党组织与党员、干部距离最近、接触最多,对党员、干部的情况最为了解,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更为便利,有利于开展最直接、最及时的监督。长征时期,曾担任红一军团一师三团、团直属队党总支书记的肖锋,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四连党支部在行军大休息时召开支委会,批评二排胡排长工作方式生硬,不能以理服人。经过思想斗争,他的工作方式有所改进。这是基层党组织监督的一次生动实践。正是由于有了这种时时监督提醒,红军才成为一支战斗力、凝聚力强,拖不垮、打不烂的人民军队。
增强日常监督的严肃性。提高日常监督穿透力和有效性,很重要的一条是让监督严肃起来。党内生活松一寸,党员队伍就散一尺。加强党员、干部日常监督是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明确规定,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要增强监督意识,既履行监督责任,又接受各方面监督。各级党组织要认真贯彻《准则》要求,把加强党员、干部日常监督作为严肃政治任务来对待,担负起应负的责任,把对党员、干部的监督在标准上严格起来、在措施上健全起来,敢抓敢管,勇于监督,防止失之于宽、失之于软。党员、干部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党组织日常监督是“紧箍咒”,更是“护身符”,这体现了组织的严管厚爱。
增强日常监督见微知著能力。一些党员、干部走上违纪违法的道路,都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小洞不补,大洞吃苦。如果刚开始发生问题就有人及时拉一把、大喝一声,他们就不至于在错误道路上越滑越远。好人主义盛行,搞无原则的一团和气,不及时指出党员、干部的缺点错误,最终是害了党员、干部。有道是,看不到潜在的风险,是最大的风险;忽视存在的问题,是最大的问题。面对纷繁复杂的环境,党组织要多用心观察,善于作多角度多方位比对,见人见事见细节见思想,在党员、干部犯错误的早期或者将犯未犯错误的时候,及时咬耳扯袖、红脸出汗,做到防患于未然、治乱于未起。要多研究分析,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直抵问题核心,举一反三找准症结要害,以有力监督促进有效治理。
组织上培养党员、干部不容易,各级党组织要把日常监督实实在在地做起来、做到位,切实做到监督常在、形成常态,引导党员、干部习惯在受监督和约束的环境中工作生活,真正从小事小节上加强约束、规范自己、防微杜渐。(李许坚)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