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传承】(二十三)左权:秉承家风,贫贱不移
人物档案
左权(1905年-1942年),湖南醴陵人,八路军高级将领。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参加长征,参与指挥强渡大渡河、攻打腊子口等战斗。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协助指挥八路军开赴华北抗日前线,取得了百团大战等许多战役的胜利。1942年5月,日军对太行抗日根据地发动大“扫荡”,左权指挥部队掩护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军总部等机关突围转移,不幸牺牲,年仅37岁。
左权全家福
生活再苦,贫贱不能移
1905年3月,左权出生在湖南省醴陵新阳乡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
左权还只有一岁时,家乡出现大饥荒。第二年父亲不幸病逝,不久祖父和祖母也相继去世,家庭的重担全部压在母亲张良身上,她含辛茹苦地抚育着五个孩子,顽强地支撑起这个残破的家。
母亲总在笑。不管日子如何煎熬,她一直微笑着。母亲常说,吃苦是福,生活再苦,贫贱不能移。她告诉小左权,生活困苦只是暂时的,人活着要有信念。
母亲是个很有见识的女子,她看到了幼小的左权很好学,便积极为他创造条件。在左权8岁时,就嘱咐他进入东冲铺私塾读书念字。
母亲还经常在劳动之余,向左权讲古人匡衡凿壁偷光、车胤萤火伴读和孙康雪地刻苦读书的故事,这些故事给幼年的左权留下了深刻影响。
在左权幼年成长过程中,除了母亲,还有一位对他帮助和影响巨大的亲人,那就是叔父左铭三,一位当时在醴陵学界名流所倚重的学者。
他经常告诫左权,为人处世,要以德服人,在当今弱肉强食的世界里,强国就是虎狼,而弱国需要勇士。只有爱国的人,才配做真正的勇士,左权牢牢记下了叔父的教诲。
在苦难的岁月中,母亲教会左权乐观面对生活,要乐于助人,而叔父则使左权睁大了眼睛,朦胧中看到了更大的世界。
一封家书,把炽爱献给妻儿
“太北身体好吗?没有病吗?长大些了没有,更活泼了没有?方便时请一一告我。志兰,亲爱的,别时容易见时难,分离二十一个月了,何时相见,念,念,念!”
这是一封普通的家书,在左权英勇而又短促的人生中,他用一种浪漫的革命情怀和温柔的心,把炽爱献给了妻子和女儿。
对于妻儿,左权总是充满眷恋之情。百团大战前夕,他一直忙于战斗准备和部署工作,但仍抽空去看望了刘志兰母女。
妻子抱怨他长时间不来看望,即使做了将军,左权仍拿起炕头上的脏尿布到河边洗干净、晾好,又端起碗给孩子喂米汤。待妻子气消后,他才耐心地解释目前的时局和前线情况,使妻子破涕为笑。此后,在百忙当中他常给妻子写信,对自己未尽到丈夫和父亲的职责,请求妻子原谅。
刘志兰万万没有想到,这封家书竟成了丈夫的绝笔。在9个月后的那个夏日,她像往常一样,看到绿色的军邮自行车载着信件朝自己而来,可这一次她迎接到的,竟然是噩耗!
带着思念,刘志兰在左权牺牲后曾深情写道:“想到你那眷眷的难忘的心,使我负疚更深。”
左权纪念碑
艰苦朴素,不讲排场和待遇
生活中的左权总是充满着宁苦自己,不亏别人的无私情怀。正是他幼年时期受到的苦难,受到母亲和叔父的教导所致。他不忘家训,秉承家风,贫贱不移,敢于挑战一切挫折和痛苦。
即使身居高位,依然保持艰苦朴素作风,不讲排场和待遇,始终和普通士兵同吃同住。抗战时期每个月5块钱的补贴,基本花在战士身上,从不为自己作任何打算。直到34岁才结婚,婚后即使有一点稿酬也交给妻子,给予安慰。每一次给家里的信中谈及自己,都是我的身体一切很好,勿念。
他的心里满满装的只有别人,唯独没有他自己。左权的事业好像一团烈火,燃烧着一种冲锋在前,不怕牺牲的无畏精神。
(醴陵市纪委)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