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新田:小山乡里的 “八德”精神

编辑:张梅 发表时间:2016-12-19 10:38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图为龙家大院全景 贺华建 摄

 

  “做敦厚人,行周慎事,谦约节俭过一生……”这是湖南省永州市新田县龙家大院村里一首口口相传的歌谣,里面唱的内容正是根据村里的祖训改编而来的。

  龙家大院因全村姓龙而得名,村民为东汉初期零陵太守龙伯高的后人。在这里,村民继承先祖龙伯高“重谱牒、敬祖宗、敦孝友、亲师友、睦相邻”等“八德”祖训,在村里形成了崇德重礼的文化氛围。

  太守遗风千秋范

  龙家大院坐落在半山腰,三面环山,现存古民居60余栋,大部分为明末清初建成。前不久,记者来到这里,看到村里户户相通,家家相连,青砖黛瓦、飞檐斗拱,虽有沧桑之感,却与绿树成荫的自然环境相得益彰。

  据《龙氏宗谱》记载,龙家大院的村民都是东汉刘秀时期零陵太守龙伯高的后裔,其始祖龙自修作为龙伯高的守墓人,大约在宋神宗元丰年间从零陵迁徙而来,至今有930年的历史。“龙伯高,名述,京兆(今西安市)人,汉光武帝25年敕封为零陵太守,在郡(指零陵郡)四年,甚有治效,葬于零陵司马塘”。在龙伯高的墓碑前,村主任龙加学打开话匣子:“为了祭扫先祖龙伯高,先辈们徒步从千里之外的西安来到零陵蛮荒之地,子子孙孙践行约定,几百年不间断。后来,族人为减少劳累奔波,便扎根村里。”

  龙伯高为人敦厚周慎、谦约节俭,他的故事至今仍在村民们中传为美谈。

  据说,东汉时期,龙伯高刚到零陵郡任职,当时该地贫困,军队和地方建设到处需要银子支出,入不敷出的窘迫很快显露出来。这时,龙伯高毅然将夫人的金簪首饰及老家全部田产变卖,充作军饷,支援战事和发展生产,使将士们感激不已,更赢得群众的爱戴。此外,在任期间,他两次平定了郡内骚乱,坚持大公无私、广施仁政、法德兼治的治理方针,并以身作则倡导“谦约、节俭”,得到了百姓的广泛认同和支持,社会经济得到了明显改善。

  数百年来,“八德”精神在龙氏家族中传承,村里保留下的128副对联,就是这一传承的生动写照。“诗礼相传端本务,耕桑以外不关心”“居同靖节先生宅,家衍零陵太守风”……这些刻在建筑门壁上的对联,反映了村里人质朴的精神品格。前一副是数百年来龙家大院居民恬淡自然的生活写照,后一副则表达了他们的理想和追求。村主任介绍,村里家家户户门外基本都有这样的对联,“一门一对联”已成为这里的文化特色。

  此外,村民家的厅堂里挂着的“萱花益寿”等牌匾也格外引人注目。村主任介绍,村里总共有十多块牌匾,都是清光绪时期地方官府对屋主人的褒奖。这也是村民们在“八德”文化的影响下,在“重谱牒、敬祖宗、敦孝友、亲师友、睦相邻”上表现优良的体现。

  “八德”精神润山乡

  在太守遗风的感染下,龙家后人敦厚周慎、勤俭持家蔚然成风。清道光年间,龙云沧以两亩薄田起家,经过三个儿子及后辈们近百年的艰苦创业,建成龙家大院现今规模,形成了“三堂九井二十四巷四十八栋”的建筑格局。

  民国时期的龙启葆善做善成,不图做官、不贪名利,发扬“八德”精神,成为新田县首个慈善家。他年轻时勤奋学习,成为全县首位考进名校的高材生。1929年,龙启葆学成回乡后,为了改善村里的办学条件,带头捐献所有积蓄,积极修建了至今保存完好的龙山学校,并聘请教师6名,吸引周边百余名学生在此就读,造福一方百姓。后来,他还担任县救济院院长,并捐出自家良田供救济院开支费用,自己却不领院长薪饷。除此之外,他还经常资助勤学上进的读书人,一时之间,闻名乡里,人人称颂。

  先辈们“做敦厚人,行周慎事”的人生态度,也成了后人们学习的榜样。如今,村里把“敦厚周慎、谦约节俭”写进了村规民约,提醒后辈不忘祖训的精神。在潜移默化中,“八德”变成了他们自觉遵德守礼的日常行为和为人处世的准则。

  “因为村里民风淳朴,加上地理位置偏僻,我们村基本没有偷盗现象发生。”龙加学介绍说,在村里,人们出远门从不落锁,只随手插半截木棍,从来不用担心家里财物的安全。

  在村里采访期间,笔者看到一位老奶奶一手挽着竹篮子,一手提着热水壶,在村头热情地吆喝大家坐下来喝茶。“今天村里有什么聚会活动吗?”“这是我们这里的一个习俗,大家下午聚在一起喝喝茶、聊聊天。”面对记者的疑问,龙加学解释说,“有时大家轮流来做东,有时大伙随便凑些好吃的,什么咸菜、酸萝卜、花生和糕点呀,或者是哪家走了远处的亲戚,买些大家没有尝过的吃食,大家聚在一起,交流感情,别提多开心了!”龙加学说,村里邻里和睦,其乐融融,很少发生争斗的事件,这也与村里的祖训分不开。

  村民互助谱新篇

  “八德”祖训带给这里的不仅有和睦淳朴的民风,还有互帮互助的精神。

  “村里你家500元,他家1000元地帮忙筹集医疗费,这才保住了我的命。”在村民龙秀的家里,记者听到这样一件事:2014年与丈夫同在广东务工的龙秀在一次体检时被查出了肺癌早期,这对于原本贫困的家庭无疑是雪上加霜,全家顿时陷入困境。走投无路,一家人回到村里,准备放弃治疗。谁知第二天,龙秀的病情在村里传开了,村民们自发组织捐款,最终筹集了医疗费22万元。

  “那年,村民龙华军从广东回来盖房子,得知我的病情后,二话不说,就把自己准备建房子的10万元拿了出来。还安慰我们说,房子可以慢慢建,但病要立马治!”龙秀擦着眼睛,动情地说。

  在村里的养猪场里,养殖大户龙秋生与记者攀谈起来。“去年自己从广东返乡创业,说要开办养猪场,村民们纷纷主动帮忙,原本半年才能建好的养猪场,一个月就建好了,现在第一批猪已经出栏,恰好又赶上了好行情。”

  原来,村里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哪家人要“搞建设”,村民都会主动扔下自己的事去义务帮忙。龙加学说:“村民出义务工从来不讲条件,包括集体山林植树,修建水渠、山塘,每个村民每年至少投入50个工作日。”

  龙加学补充说,在村里,大伙总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近年来,村民们先后为环村公路、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等建设筹集资金200多万元,村容村貌发生了根本变化。

  如今,干净整洁的龙家大院,“敦厚周慎、谦约节俭”之风盛行,休闲旅游和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村民邻里团结、其乐融融。“八德”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成了村里最美的文化积淀,也成了他们执着前行的动力。(记者 郑亚邦 通讯员 贺华建 黄丽姣)

  专家点评

  北京科技大学廉政研究中心副主任 宋伟

  龙家大院村的“八德”祖训传承千年,从东汉时期流传至今,不仅没有因为时间的流逝而被遗忘,反而成为村民口口相传的美谈。龙伯高当时大公无私、广施仁政、法德兼治的方针,以及他以身作则的善举成为村民争相传诵的佳话。这“八德”故事充分证明,向上向善的为人之道和处事准则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是人们共同的价值追求,“八德”精神已经成为龙家大院的村规民约,成为塑造村民精神品格的先祖遗训。新的时代,“八德”之美在龙家大院村的发展中焕发出新的魅力,积淀为村中特有的核心价值文化,也成为村民们团结和睦的动力。“八德”故事尽管平实简单,但却折射出先进村规民约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规律,值得我们深刻思考。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