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湘纪特稿】利剑出鞘 岳阳县10.8亿国有资产“回家”

编辑:王城长 发表时间:2018-11-22 08:54 来源:三湘风纪网

 

  11月19日,岳阳县城,冬阳温暖。作为全县最繁华的商圈,荷花路服装步行街人来人往,生意红火。

  和往常不同的是,步行街两边门面显著的位置都贴上了“岳县国资管理”的标牌,旁边标注“国有门面(公房)不得转让、转租”,并留有举报电话。标牌上墙标志着岳阳县失管30多年、价值10.8亿元的926宗国资门面资产和262套存量公房全部“回家”。

  此次行动中,岳阳县纪委监委充分发挥监督职能,激活干部担当,勇于为国有资产的回归保驾护航,这是纪检监察机关作为党的“忠诚卫士”的一次生动实践。

 

 

  国有资产被用来“提篮子”

  岳阳县国资门店管理由“乱”到“治”,其路艰辛。

  时间回到5个月前,该县国资门面租赁经营还是一派“混乱”——少数人甚至包括公职人员通过“提篮子”、转租获取暴利,坐享其成;潜心做生意的经营户苦心经营,敢怒不敢言。

  个体户张怿一心想把童鞋生意做好,但他输在了“起跑线上”——自己门面的租金比一墙之隔的门店租金高几倍。这不是他一个人的遭遇。个体经营户李翔反映,“原租户的一间门面年租金只有三四千元,转租给我却要五六万,太不合理了。”

  转租户蒋某是“提篮子”的高手,县供销社临街2个门面,他1.52万元/年租入,18.2万元/年租出,转租8年获利100多万元……这种因层层转租导致的租金混乱、差价巨大的现象十分普遍。据统计,本次整治涉及的926宗国有出租门店中,转租户占了47%,租门面不是用来做生意,而转租门面“提篮子”获利却成了他们的“生意经”。

  根据今年5月初摸底调查,涉及本次整治的资产市场总价值超过10亿元。由于租金未与市场同步上调,以及少数门面和绝大部分存量公房被私人无偿借用、占用,每年流失的国有资产收益在2500万元以上……

  “根治国资管理乱象、护航国资回归”是该县急需完成的重大任务。

 

  乱象是这样形成的

  乱象始于1983年,这一年岳阳县恢复县建制。

  为促进新建县城发展,县委、县政府允许县直单位在建办公楼时,将临街商业门面对外出租,有些门面因为一时无人接手经营,单位就将这些门面交给干部职工负责,能租则租,不能租就动员家属和亲朋好友经营。

  “荷花路临街很多门面最开始都是单位干部家属或退休干部职工在租赁经营,由于经营不善,很多自行退出。”个体户李先生回忆。随着县域经济的逐渐兴起,昔日无人问津的临街门面成数倍增值。通过各种关系掌握原始门面资源的人成为既得利益的核心代表。在这部分人的掌控之下,全县绝大多数国资门店就像断了线的风筝,失管、失控,甚至失联。

  近些年来,县里召开“两会”,每次都有代表委员提意见建议,部分县直部门也在着手整治,向极少数既得利益者“开刀”,但大多收效甚微。县农业银行自2010年起共开展了3次整治,历经3任行长未取得效果,其中第二任行长因为整治工作引发群体性闹访被迫调离岗位。知情人士透露,“这些既得利益者一旦听到要整治国有资产的风声,就会抱团以恐吓、威胁、集访、静坐、拉横幅的方式逼退单位负责人。”

  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从斩断“提篮子”利益链条破题

  为规范国资管理,铲除“提篮子”腐败的土壤,今年年初,岳阳县委、县政府将“违规国有资产整治”作为全年“一号工程”。

  “我县国有资产违规使用乱象,是恢复县建制以来的历史遗留问题,是横亘在改革路上的暗礁险滩,涉及面广、牵涉的利益群体多,因为是久病沉疴,过去一直想干却都没干成,我们必须以铁的决心、铁的措施、铁的担当进行彻底整治。”县委书记田文静这次铁了心,在今年5月启动了整治行动。

  经摸底,本次整治共涉及国有出租门店926个,存量公房262套,其中存在违规转租行为的门店371个,无偿占用、转租存量公房210套,参与违规转租门面的登记在册的国家公职人员有43名。

  “国有资产管理缺失为腐败产生提供了土壤,为“提篮子”提供了空间,正在腐蚀部分党员干部,开展整治就是对党员干部的一个提醒,就是给参与的党员干部一个改过的机会。”县委常委、县纪委书记陈绍东是这次国有资产专项整治领导小组的办公室主任,他感到解决问题的关键还是在党员干部身上,“为维护公平正义,提振党和政府公信力,必须首先从斩断‘提篮子’的黑手破题,必须严管干部,依靠干部。”

 

  责任上肩,失责必追

  激活干部担当作为,需要纪检监察机关亮剑。

  “整治肯定要触及不少人的既得利益,抵触面肯定很大,但哪怕前面是地雷阵,我们都退缩不得。”陈绍东对干部们说。

  县整治办将有工作任务的48家县直单位“一把手”召集起来,责任上肩,明确他们为第一责任人,对不担当、整治工作不力的,严格实行“先免职、再查处”。此次整治行动中,县纪委监委主要领导对有整治任务的单位“一把手”约谈9人次,对相关单位分管负责人约谈11人次,并责成4个单位“一把手”写出书面检查。

  “对于参与违规转租门面的公职人员,我们采取的政策是既往不咎,问责的目的是为了推动工作,约谈之后全部退出,这是最好的效果。”县纪委常委、县整治办成员姚小孔介绍,此次整治行动共约谈党员和公职人员13人次,依照整治工作纪律规定对他们作出警示,要求带头配合整改。县商粮局执法大队干部翁某、县三人民医院职工王某擅自占用经营国资门面,经多次催促、约谈,最终主动将门面交还……由此,全县涉及国家公职人员门面迅速得以收回统一管理。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整治行动体现了干部的担当作为。5个多月时间,县整治办和相关单位1100多名干部主动上门走访承租户7000多人次,调处各类矛盾纠纷2600多个。“干部们的敬业精神让我深受感动,我为这些干部点赞。”个体经营户徐小超说,“这次整治过程公开透明,整治政策也公平公正,以后可以安安心心做生意了。”

  县财政局总会计师、县整治办成员张大东说:“如果没有县纪委监委的强力推动,没有相关单位干部的担当作为,专项整治肯定会中途不了了之。”

 

  “提篮子”的没了门

  为确保本次国有资产门面租赁价格充分体现公平、客观、独立、科学,县整治办聘请县政府采购办公开招标的县国有资产评估机构对全县所有的国有资产门面及存量公房进行租赁价格评估。面对不同利益群体,采取分类施策办法,保护正当利益、取消不正当利益。

  一番整治之后,全县国资门面经营终于步入正轨,赢得经营户点赞。

 

 

  “重新签合同坚持‘门店是用来做生意的,不是用来提篮子的’原则,谁做生意就跟谁签合同,不允许转租,杜绝通过‘提篮子’来赚钱。”县整治办成员王鹏程表示。

  据统计,截至10月底,县国资公司与各承租户新签合同率达到100%,市场价值达10.8亿元的国有经营性门店及存量公房彻底理清了租赁关系,实现了统一规范管理,失管数十年的国有资产终于回归。此次整治除了取得良好的法纪效果和社会效益,还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据测算,近3年租金优惠让利过渡期内,收回的门面每年可收取租金1871万元;3年后恢复到评估租金,每年可收取租金3296万元,相当于目前岳阳县内最大工业企业贡献的可用财力。(郑亚邦 王城长)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