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亲情——湖南援救援建四川灾区大事记 组图

编辑:高蓝 发表时间:2016-10-18 10:33 来源:湖南日报

 

(空中鸟瞰汶川地震灾区重建新貌新华社发)

 

    中国精神 湖湘大爱

    5月12日,站在又一个时间节点上,我们回望汶川,看一场巨大的灾难和刻骨的创伤,如何融化在阳光和大爱里。这一次,我们的关键词不是伤逝,而是重生,不是废墟,而是新家园。

    2008年,震后一个月,中国开始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灾后援建行动。3载寒暑,那片伤痛的土地,无时无刻不在体会着爱心,发生着奇迹,见证着化解苦难、互助互爱、坚韧重生的中国精神。

    巨大的灾难面前,湖南人书写了中国精神里极具血性的一笔。在省委、省政府的指挥调度下,机械湘军、交通湘军、消防湘军、卫生湘军……数路湘军第一时间在四川灾区集结,在接二连三的余震中抢险救援、救死扶伤。接着,来自省直21个单位和长沙市的援建队员带着6900万湖湘人民的嘱托,进驻理县,帮助灾区人民重建家园。湘江与岷江深挚互望,友爱、互助、慰藉、感恩,这些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抚平了大地的伤口,扫去了心灵的阴霾。3年坚强重建,湖南在理县投资20余亿元,完成近百个对口援建项目。废墟上的人们含泪弥合创伤,倔强开始新生。

    今天,一个崭新的理县在“湘理相亲”手中崛起。世代居住在这里的藏羌群众用上了洁净的自来水,总长300公里的农村公路、理小路和三湘大道,沟通了理县的山山水水,还有明亮的理县中学星级校舍、设备齐全的医疗和文体中心、巍峨宏伟的桃坪羌寨碉楼,以及生机勃勃的原野、随处怒放的五月花……这块重生的土地上,写满了湖湘人民的美好祝福和深情厚谊。

    恩格斯说:“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而人性的光辉,也必将因为灾难的磨砺,更加光芒四射。灾难像镜子一样,映照着人间大爱。3年来,“湘理”共同抗击特大自然灾害,联袂表证这份人间大爱。

 

  

湖南援救援建四川灾区大事记

    (2008年5月16日,我省红十字会等医药卫生行业紧急筹措大批药品物资,通过专机运送到四川汶川地震灾区。本报记者 郭立亮 摄)

    紧急动员

    2008年5月13日晚上,省委紧急召开常委扩大会议,强调迅速贯彻落实中央抗震救援部署,立即行动起来,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全力支援灾区抗震救灾。会议强调,全省各级各部门要带着特殊的感情,立即行动起来,全力支援灾区抗震救灾。首先,要以各种方式直接支援四川的抗震救灾工作。要随时了解四川灾区抗震救灾的需求,发挥我们的优势,不讲形式、不惜一切代价,为灾区抗震救灾全力提供各种帮助。其次,要在全省积极组织开展救灾募捐活动,为灾区募捐资金、衣物等。

    致电慰问灾区群众

    2008年5月13日上午,湖南省委、省政府向四川省委、省政府发去慰问电。慰问电说:“我们谨代表湖南6800万人民,向你们并通过你们向受灾的群众表示亲切的慰问,向战斗在抗震救灾第一线的广大干部群众、医护人员和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致以崇高的敬意!为支援灾区,我省组织了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工程机械和抢险施工队、医疗队,随时可派往贵省。同时,向贵省灾区捐助500万元。贵省还需什么物资,请及时电告,我们将全力予以支持。”

    第一支专业救援队赶赴灾区

    2008年5月13日上午8时30分,由110名消防官兵组成的湖南消防地震救援队紧急开赴四川地震灾区,支援当地的抢险救灾工作。这是我省向四川地震灾区派出的第一支专业救援队伍。也是我省消防部队首次跨省参加灾害事故抢险救援。

    第一支工程机械救援队赶赴灾区

    2008年5月13日下午,第一支由湖南企业组成的工程机械救援队——中联重科28台抗震救灾专业车队开赴灾区一线。救援队由70余名技术人员、机手和志愿者组成,28台专业设备中包括14台各式汽车起重机,以及挖掘机、随车吊、清障车、送水车、垃圾运输车等。

    第一批援助物资到达灾区

    2008年5月12日晚,得知汶川发生强烈地震后,我省知名企业克明面业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就向省民政厅表示捐赠220吨价值100万元的面条。为了使捐助物资尽快到达灾区,公司发动四川省成都市周边的销售分公司,筹集到20吨面条,并于5月13日上午运往同为受灾地区的都江堰市。据悉,这是我省支援四川地震灾区的首批救灾物资。

    广泛开展救灾募捐

    2008年5月13日一清早,长沙市民许金将500元爱心款送到了省慈善总会,这是我省收到的第一笔向四川灾区捐赠的爱心款。许金告诉记者:“湖南在遭遇特大冰冻灾害的时候,全国人民给予无限的爱心和支持,才使我们夺取了抗灾的最后胜利。同样,如今我们也要把爱心传递给四川灾民,相信他们在全国人民坚强后盾的支持下,一定能冲破难关,夺取抗震救灾的最后胜利。”截至当年6月13日,全省共捐献款物12.2867亿元,全省共产党员共交纳“特殊党费”1.36亿元。

    抗震烈士谭千秋魂归故里

    2008年5月17日下午4时,抗震烈士谭千秋魂归故里祁东县。

    谭千秋1957年出生于祁东县步云桥镇岩前村,1978年考入湖南大学政治专业学习,毕业后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主动要求到四川省绵竹市德阳汉旺镇东汽中学支教。在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发生的瞬间,谭千秋用身体死死护住4个学生,不幸遇难。妻子张关蓉处理丈夫的遗体后特地留下并带回部分指甲和头发,让英雄魂归故里。

    全国哀悼日

    国旗半垂,汽笛长鸣;湘江含泪,麓山呜咽。2008年5月19日至21日,全国哀悼日。5月19日14时28分起,我省从省领导到广大干部群众,向遇难同胞默哀3分钟。

 

 

    省政府常务会议研究 支援灾区建设过渡安置房

    2008年5月22日上午,时任省委副书记、省长周强主持召开常务会议,研究部署支持四川地震灾区受灾群众建设过渡安置房,要求各级各部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进一步做好各项工作,坚决完成中央下达的4万套过渡安置房建设任务,保质保量按时完成。

    首批237名灾区伤员安抵我省

    2008年5月24日中午,我省接收的首批来自四川地震灾区的237名伤员,全部安全抵达长沙火车站。而后,伤员们被迅速转运到中南大学湘雅一、二、三医院,省人民医院和长沙市中心医院救治。

    为确保伤员在转运途中的安全,省卫生厅派出50名医护人员提前到四川德阳护送他们入湘。上午11时,当爱心专列载着首批来湘的237名伤员、231名陪护人员及家属徐徐驶入长沙火车站时,一条爱的“绿色通道”在他们面前铺展开来。130辆救护车一字排开、240名武警官兵分15队纵向排列、500多名医生护士站立救护车旁、100多名车站干部职工和派出所干警迎接列车。不到一个小时,伤员被安全迅速地送进每家救治医院。

    对口援建理县工作启动

    2008年6月14日,中央明确我省对口援建四川理县后,省委先后召开常委会议、常委扩大会议,专题研究部署对口援建工作。省委、省政府成立由24个部门负责同志参加的对口支援理县灾后重建领导小组。

    2008年7月22日出台《省对口支援理县灾后重建工作方案》,明确了对口援建的基本原则、内容和任务、资金筹措、管理以及保障措施等。省委省政府从省直21个部门和长沙市抽调了33名责任心强、工作能力突出、吃苦耐劳的优秀干部组成援川工作队。

    2008年8月1日,湖南省对口援建理县工作队(简称援建队)正式成立。

    2008年8月10日,我省迅速开展的灾区过渡性安置房搭建工作全部完成任务。

    湖南援建队到达理县灾区

    2008年8月11日,援建队从成都绕行800余公里到达理县灾区,开展援建工作。

    608名理县学生来湘就读

    2008年9月2日7时30分,随着成都—长沙的K578次列车停靠站台,来自四川理县的404名普通高中生抵达长沙,长沙市一中、师大附中等我省6所示范性高中按照四川省普通高中教学计划对他们单独组织教学;2008年9月8日上午,来自四川理县地震灾区的204名小学生,进入常德市武陵区金丹实验学校就读。

    2009年7月3日,理县600多名学生结束在湖南一年的学习,离湘返家。这群带着伤痛的孩子在湖南就读期间受到了特别的关爱。他们就读的费用由我省财政承担,在吃住等生活方面也享受特殊的照顾,每月有300元伙食费补助。各学校还特地安排了心理辅导教师,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学生们的心理健康教育。

    512名灾区伤员全部离湘返川

    2008年10月22日,来自四川绵竹的两名危重患者刘辉、唐诗润康复出院。这天,当他们依依不舍地告别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医生、护士踏上返乡的归途时,千言万语浓缩成两句简短的话,“感谢湖南亲人让我们重获健康,我们会想念你们的。”至此,来湘治疗的512名四川震区伤员全部离湘返川。

    从5月24日至10月22日,在100多个日日夜夜里,长沙11家医院上千名医护人员悉心治疗、照料、抚慰512名四川震区伤员和461名川籍陪护人员,谱写了一曲感人肺腑的川湘颂。

    湖南党政代表团赴理县考察援建

    2009年8月25日至26日,时任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张春贤,时任省委副书记、省长周强率湖南党政代表团一行,来到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理县,考察我省对口援建工作,看望慰问灾区干部群众,并要求:继续大力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坚持把理县当作湖南的理县,确保圆满完成党中央、国务院交给湖南的光荣使命。

    援建项目整体移交

    2010年10月10日,我省投入20.1亿元对口支援理县灾后重建项目完成整体移交,实现了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三年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目标任务。2年多来,援建工作队全体队员发挥湖湘儿女顾大局、重情义、吃得苦、霸得蛮的精神,和理县藏羌同胞一起,完成了20.1亿元的实物工作量,实现所有援建项目全部竣工验收。在18个援建省市中,第一个启动实施农村安全饮水暨农田灌溉工程,第一个把资源整合理念贯穿于整个援建工作之中,第一个实现全县学校项目在2009年8月整体交付使用,第一个启动实施精神家园重建项目;农村通村公路硬化里程第一。

    援建总结表彰

    2011年2月11日下午,省委、省政府隆重举行对口支援四川理县灾后重建总结表彰大会,总结具有湖南特色的援建模式,表彰了一批援建工作先进集体和个人,要求认真借鉴对口援建经验,推动全省又好又快发展。

    ■链接

    救治转移伤员的医院

    省人民医院,中南大学湘雅一、二、三医院,长沙市中心医院,湖南中医药大学附一、附二医院,省儿童医院,省脑科医院,长沙市一医院,旺旺医院等。

    接受灾区学生的学校

    长沙市一中、湖南师大附中、明德中学、雅礼中学、长郡中学、长沙市田家炳中学、常德市金丹实验学校。

    援建队员名单

    张银桥(队长)、李永东、孟祥利、谭学亮、席超波、段云峰、李仕铭、陈景鸿、姚格平、龙林、刘曙东、王剑、赵烜、王先佑、胡祥文、张勇、赖振中、虢柱、李晟、黄胤超、田野、周伟、杨立军、刘泉、谢桂平、方博夫、袁美南、周小明、叶青、杨灼、吴大华、张曙光、廖剑波。

    援建项目简介

    湖南对口支援理县灾后重建工作启动后,确定了从民生恢复到产业建设、从基础设施到景观打造、从生态保护到文化旅游、从立足当前恢复到着眼长远发展等共9大类99个援建项目。

    面对罕见灾情和次生灾害频发等重重困难,从2008年8月至2010年10月,援建工作队全体队员发挥湖湘儿女顾大局、重情义、吃得苦、霸得蛮的精神,扎硬寨、打死仗,爬坡上坎、上山下乡、进村入户,和理县藏羌同胞一起,完成了20.1亿元的实物工作量,实现所有援建项目全部竣工验收。

    投资2.1亿元的理县至小金公路,打通了进出理县的第二条生命通道,还为毕棚沟等旅游风景区的开发奠定了良好基础;“三湘情”农村安全饮水与农田灌溉工程的竣工,彻底解决了理县3.5万农民喝水难和3万多亩农田灌溉难的历史问题;14所学校的整体竣工交付使用,使理县全县中小学生在灾后的第一个学年就告别了异地求学、告别了板房教室;在县城修建的110KV输变电站,破解了制约理县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瓶颈……在全国18个援建省、市中,我省创造了实现全县学校建设项目在去年8月底整体交付使用、启动实施精神家园重建项目、启动实施农村安全饮水暨农田灌溉工程等多项第一,一个生机勃勃的理县重新屹立在川西大地。

    (本报记者 柳德新 邹靖方 整理)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