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望城区创新机制构建基层纪检监督大网络

编辑:高蓝 发表时间:2012-10-15 16:19 来源:三湘风纪网
望城是雷锋故乡。2011年,望城撤县设区蝶变为长沙新城区。为主动适应反腐倡廉工作面临着新的形势与挑战,望城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纪检组织建设改革:去年,在长沙市率先推行纪检监察派出机构统一管理机制创新,有效解决了“同体监督弱化”的难题。2012年,全力推进农村纪检组织建设,3个农村纪检监察工作室挂牌,20个乡镇(街道)设立监察室,150个行政村选举产生村级纪检小组,构建了一套三级联动、无缝对接、立体覆盖的基层纪检监督大网络。
一、精心制度设计,构建立体纪检网络。撤县设区后,望城区域价值大幅提升,城市化建设大大提速,廉政风险也相应加大。省、市纪委将望城区确定为乡镇纪检组织建设创新试点单位,望城区将基层纪检体制创新作为有效破解基层监督难的抓手,精心抓好制度设计,试点实施,提升推广,纪检组织建设扎实推进。
1.彻底分离、专司监督,推行纪检派出派驻机构统一管理,加强对区直部门权力监管。将原来33个区直机关纪检监察组织编制全部上收到区纪委,改“单位内设”为“派出派驻”,成立3个派出纪工委、监察分局,在17个重要职能部门派驻纪检组织,派出派驻人员不进班子、不分管业务。望城“彻底分离、专司监督、点块结合”的派出管理模式,变“同体监督”为“异体监督”,派出派驻人员区纪委工作人员,有利于克服原来基层监督职能“弱化”的弊端;变“分散型”为“紧密型”,区纪委编制增至63人,纪检力量统一调度,有利于解决基层监督力量单薄的问题;变“粗放迟缓”为“规范灵敏”,派出(驻)纪检组织好比是前沿观察哨和预警器,有利于准确把握全区反腐倡廉形势。经过一年多的探索与实践,派出(驻)机构统一管理已探索了座谈研讨、参加会议、逐月报告、集中巡查等10种有效监督的方式,各派出(驻)机构基本做到了月月有事做,事事有台帐,形成了职能定位准确、监督有效到位、沟通协调有序、工作运转规范的良好局面。
2.发挥区派出纪工委编制优势,成立3个农村纪检监察工作室,“片区管辖”加强对乡镇街道领导班子及成员的监督。今年望城区依托三个派出纪工委编制设置优势,成立了3个农村纪检监察工作室,每个农村纪检监察工作室联系指导6-8个乡镇(街道),统筹调度片区纪检监察力量,加对乡镇街道领导班子及其成员的监督。3个派出纪工委书记分别兼任农村纪检监察工作室主任,派出纪工委副书记和乡镇纪委书记、街道纪工委书记兼任副主任,乡镇纪委副书记和纪委委员均为工作室成员。农村纪检监察工作室成员原有职务、编制等都保持不变。农村纪检监察工作室是区纪委、监察局的派出机构,依据授权,代表区纪委、监察局在所辖乡镇开展监督检查工作。
3.乡镇纪委分工刚性化,纪委副书记专职化,新设立20个乡镇(街道)监察室,实现对农村党员干部监督的常态化。在乡镇换届和街道调整中,一次性配齐20个监察室,与乡镇(街道)纪(工)委班子合署办公。纪(工)委书记分工必须书面征求区纪委意见,不得分管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安全生产、计划生育、征地拆迁等工作,并报区纪委备案。严格按组织程序,配备20名专职纪(工)委副书记,高配副科级,兼任监察室主任,专职协助纪(工)委书记抓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实现对乡镇(街道)党员和村干部监督的常态化。
4.两推两审一公选,选举产生150个村(社区)纪检小组,及时反映廉情民意贴近监督。村级纪检小组由组长1人、成员2人组成,组长由村党组织纪检委员担任,成员在村民主监督机构中的党员成员中产生,纪检小组与村党支部任期相同。7月,在乌山、格塘等四个乡镇试点推行。通过“两推两审一公选”,即自我推荐、党员推荐,村级党支部审查、乡镇(街道)党(工)委审定,支部大会公开选举的方式民主选举450名村纪检小组成员。纪检小组被赋予监督村组干部、参与村级重大事项监督、向上级纪委反映党员违纪违法问题等职权。
二、创新工作机制,增强监督检查效果。围绕“有人监督、有章监督、有权监督、有效监督”的“四有”目标,突出体制改革,强化有效监督。改革试点工作推行以来,全区乡镇纪检组织更加规范,纪检干部履职更加有力、业务素质也得到进一步提升,监督实效逐步彰显。
1.交叉检查、异地处访、联合办案,上级对下级监督更加有力。3个农村纪检监察工作室通过创新交叉检查、异地处访、联合办案等工作运行机制,代表区纪委加强了对乡镇(街道)“三重一大”事项等有效监督;通过推行“四个一”工作法,确保监督的常态化。即“每一周”农村纪检工作室至少深入所辖乡镇(街道)1次,增强沟通联系,推进工作开展;“每一月”开展一项专项检查,重点检查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工程建设等情况;“每一季度”召开一次所辖乡镇(街道)负责人座谈会,通报工作情况,明确近期工作重点;“每一年”会同财政、审计等部门对所辖乡镇(街道)财务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纠正。与此同时,加强对乡镇(街道)纪(工)委案件信访工作的指导与督促。1—9月份,全区乡镇(街道)查办案件40件,占查办总数的80%。9月份,区纪委牵头,3个农村纪检工作室联合处置,使3起进京访得以息诉息访,1起多年重访积案得以成功调处。
2.构建农村“三资”管理平台,乡镇纪检监督实效更加突出。乡镇(街道)纪(工)委制定和完善议事规则、廉政谈话、信访举报、案件检查及向上级纪检监察机关报告工作等一系列制度,保障工作有章可循。同时,20个乡镇(街道)建立了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交易平台,“三资”管理全面步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如:乌山镇对农村集体“三资”实施卡片式管理,明晰产权关系。指导茶园村对“乌山贡茶”实现资产重组,一个投资5000多万元的茶文化产业基地蓬勃兴起,实现了集体资产保值、增值。新康乡纪委对京珠西线安置地、中心幼儿园、沱市合格学校建设等各项建设工程实行全程监督,全乡未发现一起违规违法问题。
3.加强村级廉情预警,农村基层反腐倡廉触角更加灵敏。乌山镇徐家桥社区纪检小组先行先试,摸索出“一事一监督、一月一查询、一季一预警、一年一评议”的监督方式,通过观摩学习推广到全区。村级纪检小组成员由村民“公选”出来,公道正派,威信较高。村纪检小组办公室每天安排人员值班,大到土地流转、村级工程招投标,小到危房指标分配,都由纪检小组全程监督。格塘村近年率先开展村干部财产公示,村级工程公开招投标。积极构建“村收集、乡镇管理、区备案”三级联动的廉情预警机制,分安全、关注和警示三级进行管理,对村级廉情进行动态监控,不断延伸农村基层反腐倡廉触角。
三、完善配套措施,提供强力工作保障。望城区通过加大财政投入,狠抓教育培训,加强考核评议,解决“有经费保障做事、有业务能力监督、有评议考核激励”的问题,乡镇纪检组织建设工作活力迸发。
1.每年投入250万元,构建经费保障机制。每个农村纪检监察工作室标准为15万元/年,乡镇(街道)纪检干部办案补贴每人每月220元,村纪检小组组长岗位补贴和成员误工补助为每人每月100元,由区财政列入了年度预算,仅这一项,区财政每年预算安排近120万元。每个乡镇(街道)纪(工)委和村级纪检小组工作经费分别按每年3万元和每年5000元的标准,由乡镇(街道)财政纳入年度预算。目前,全区20个乡镇(街道)纪(工)委全部实现了“六有”,并设置符合安全办案有关规定的谈话室。村纪检小组都配备了牌匾印章、办公用房、档案资料柜等必要的办公装备。
    2.加强教育培训,构建能力素质保障机制。纪检监察干部纳入了全区干部培训总体计划,以三年为一个周期,组织对全区乡镇(街道)纪检干部轮训一遍,有计划选派乡镇(街道)纪检干部到区纪委跟班学习,乡镇(街道)纪(工)委定期组织村纪检小组成员进行集中培训。6月份,组织全区乡镇(街道)纪检干部进行了为期一周的集中封闭式培训,收效明显。今年乡镇(街道)换届和人事调整中,原有14名乡镇纪委书记12名得到提拔重用,7名乡镇纪委副书记和纪委委员进入乡镇(街道)班子。现任20名乡镇(街道)纪(工)委书记平均年龄34岁,其中30岁以下有4人,55%的拥有本科学历,40%的拥有研究生学历,队伍结构更加优化。
3.严格评议考核,构建工作绩效保障机制。区纪委每年对乡镇(街道)党(工)委、政府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推进惩防体系建设和纪检监察工作进行考核,从2011年起实行考廉与考人、考绩“三考合一”的绩效考核模式。农村纪检监察工作室主任和乡镇(街道)纪(工)委书记每年向区纪委常委会述职述廉,接受评议;村纪检小组组长向乡镇(街道)纪(工)委述职述廉,接受评议。检查考核和评议结果作为干部选拔任用和奖惩的重要依据,有效发挥了考核的指挥捧作用。(长沙市望城区纪委)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