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廉政风险防范机制,铲除街道“一把手”腐败土壤

权力过分集中 “滋润”腐败的土壤
街道处在改革最前沿阵地,街道“一把手手揽党工委和办事处大权,既是“枪杆子”,又是“钱袋子”,是“名副其实”的“一把手”。这就容易造成权力过分集中在“一把手”的手中,什么事都是“一把手”讲了算,造成权力在本级常委和政府无人牵制、无处制约,滋生了腐败的土壤。而当“一把手”心中耐不住“权欲”和“钱欲”时,禁不起这些诱惑时,这些“一把手”就会在这块腐败的“沼泽”中越陷越深。
监督不到位 “滋生”腐败的苗头
一些领导干部一旦到了“一把手”岗位上,权力大了,环境变了,追随的人多了,敢提不同意见的人少了,久而久之极易患上唯我独尊、独断专行的“一把手综合症”。而街道的行政监察机构和党内纪检部门都是在街道党工委的领导之下开展监督检查的,极大的限制了监督的独立性,从而使各种监督机制难于发挥应有的作用。如果“一把手”个人品质不高或道德滑坡,很容易滋生腐败,甚至带坏一个班子。
忽视廉政教育 “滋养”腐败的温床
“一把手”的权力相对集中,相应的责任也更重大,“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使得其工作压力很大,加班加点习以为常,而忽视了自身的教育学习,虽然廉政教育年年开展,不少“一把手”总是以工作忙为理由,请人代学,甚至心得体会也由秘书代写,真正能够静下心来学习和接受教育的时间很少,头脑里的那根拒腐防变的弦也就相应的放松了,防腐的思想防线筑得不牢,就容易跌入腐败的泥坑。
完善风险防控机制 铲除腐败土壤
要把基层“一把手”关进权力的“笼子” 里,就必须完善以制度、预防、监督、惩处为内容的廉政风险防控机制。一是县市(区)纪检机关要从制度入手,认真梳理街道的重点环节、重点岗位,并设立相应的廉政风险点,建立县市(区)、街道和社会“三位一体”的风险防控监督机制。二是要提前预防,要将街道党工委和办事处的权力分开,不能由一个人负责,这样党工委和办事处之间就会形成相互制约,提前预防也就有了前提,同时,上一级纪检机关要经常开展街道党政负责人的谈心谈话、提醒谈话,让这些“一把手”明白他们随时都在上级纪检监察机关的“关注”之中、监督之下。三是要以监督为手段,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要积极开展街道党政负责人的述职述廉评议,充分发挥社会的监督优势,让“一把手”随时晒在群众的眼皮底下,这样一旦其有腐败行为将“无所遁形”。四是强化行政问责,加大惩处力度。要经常开展警示教育,尤其是加强家庭的廉政教育,营造风清气正的氛围,让“一把手”们不想贪、不能贪、不敢贪。(据株洲市天元区纪委报送信息)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