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硬手段”打造“软环境”

编者按
今年是我省“发展环境优化年”。为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结合当前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本报特开辟“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专栏,从今天起连续两周推出专题报道。
三湘大地,开放大潮涌动。
一批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企业和重要的战略投资者纷纷进入湖南,大众汽车、中烟技改、富士康创业园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开工和投产……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至8月,我省123个产业项目完成投资304亿元,其中29个新开项目形成实物工作量,5个项目提前竣工,续建项目大部分达到预期进度。
国内外投资者的涌入,经济的平稳发展,缘自于我省实施“四化两型”战略决策,更凸显出全省各级践行群众路线,大力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坚定决心。
抓环境就是抓发展
优化发展环境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省委、省政府对优化经济发展环境高度重视。
“抓环境就是抓发展。”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徐守盛多次强调,要强化大局意识,在转变职能中提升效能,着力破解影响经济发展环境的瓶颈制约,以硬措施优化发展环境。今年,他还多次就优化经济环境具体问题作出批示。
省委副书记、省长杜家毫担任更名后的省机关效能建设和优化经济发展环境领导小组组长,并部署今年的“发展环境优化年”工作。
优化发展环境的目的,是促进发展,为发展提供保障。各级各部门围绕项目建设、要素保障、企业发展、园区建设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为市场主体提供优质、便捷、高效的服务。
项目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牛鼻子”。我省构建了省领导分工负责、各部门齐抓共管、各地区合力推动的重大项目建设推进机制。其中,8位省政府领导对口联系上海大众长沙30万辆乘用车、蓝思科技玻璃面板、富士康工业新城等24个重点产业项目。各级各部门也突出服务发展中心,逐个项目调度情况、了解进度,协调解决审批、征拆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
今年3月以来,省监察厅、省优化办先后10余次组织省交通运输厅、省国土资源厅,省公安厅、省重点办、省高管局、省电力公司等部门和单位,深入省政府确定的拟于今年通车的张花高速公路、怀通高速公路等12条高速公路及衡阳土谷塘湘江航站枢纽工程、中烟集团改扩建工程等重点项目建设现场,查找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加强协调力度,及时解决具体问题1680个,保证了重点项目建设顺利推进。
项目审批“一条龙”
以往,地处省城外的一些科研单位和非药品生产企业申购麻醉精神类特殊药品时,都必须跑到长沙,在省食药监局办理。但在今年9月20日之后,这些科研单位和非药品生产企业申购这类药品时,在所在市州的食药监局便可办理,大大缩短了办理时间和成本。这是因为,省食药监局依法将这项行政许可事项委托下放到各市州局。
简政放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提高行政效率,方便群众和企业办事的重要举措。
从2000年开始,按照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我省先后组织开展了10余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使全省行政审批项目从最初的2543项,精简到590项(其中省本级396项),精简幅度达76.8%。目前,经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我省又拟取消省本级项目5项,拟下放项目50项。
与精简行政审批项目比翼齐飞的,是行政审批的规范化、电子化建设。
长沙纵横置业发展有限公司在湘潭高新区政务中心办理迅达大道提质改造(BT)项目融资手续,11个相关资料,涉及7个部门的审批,一天之内就全部办妥。政务中心高效便捷的做法,赢得了企业负责人的赞誉。
目前,全省有40多个省直部门建有办事大厅,13个市州、122个县市区建立政务服务中心,对工程建设、工商登记注册、土地房产办证、招商引资等项目审批实行“一条龙”服务,审批效率和服务水平大大提高。
2011年11月,以行政审批为重点的湖南省网上政务服务和电子监察系统正式开通运行。该系统建设采用全省统筹、分级管理、分工协作的模式,覆盖58家省直单位和中央在湘单位、14个市州本级499个单位,113个县市区共3111个单位。许多原本需要“东奔西跑”的行政审批事项,如今只需点击鼠标就能轻松办好。
截至2012年底,省本级行政审批上网率达100%,市州县行政审批上网率达90%以上,全省网上审批办件量达到108万件。
规范执法迎来企业“宁静日”
“以前隔三差五就会有执法部门上门检查,弄得我们把一些精力都花在接待应酬上。现在政府实行涉企检查备案制度以后,有关部门上门检查次数少多了,使我们可以一心一意抓生产抓经营了。”这是衡阳一家企业负责人的感受。
到企业检查必须提前一周填写申请表予以备案,每个月的前20天为企业“宁静日”,无特殊情况不得以检查名义进入企业……围绕企业反映强烈的乱检查问题,我省全力优化经济社会发展环境。
以解决群众和企业反映强烈的问题为重点,规范涉企执法,先后出台了《湖南省规范涉企检查若干规定》、《湖南省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十条禁止性规定》等制度,创新机制,严明纪律。今年上半年,省优化办共收到涉企检查备案登记63次,并收集了35个部门近220项涉企常规检查项目,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公示。
同时,先后开展乱检查、乱收费、乱处罚、指定中介机构服务等突出问题专项治理,严肃查处影响机关效能和损害经济发展环境的行为。
2012年11月28日,群众到宁乡县工商局驻政务中心窗口办理《食品流通许可证》,窗口工作人员未一次性告知其办证所需资料,且服务态度生硬,导致服务对象多次往返。县工商局对直接责任人员和负主要领导责任的某科室负责人进行诫勉谈话,并将负责此次办证的首问负责人调离工作岗位。
新宁县司法局在2009年至2011年违反规定超标准收取涉外公证费、普法骨干业务培训资料费共80504元,损害了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影响了发展环境。当地监察局给予负有主要领导责任的该局负责人行政警告处分。
据统计,2012年,全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优化办)查处影响机关效能和损害经济发展环境案件543件,问责1514人。
用铁的措施优化发展环境
湖南日报评论员
区域间的竞争,实际上就是发展环境的竞争,“抓环境就是抓发展。优化发展环境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湖南正处于一轮加快发展的机遇期,机遇和挑战并存。湖南等不起、慢不得、耗不起,任何迟疑、拖沓、耽搁,只会让机遇溜走。我省经济发展环境总体是好的,但环境不优已成为企业反映最为强烈的一个问题,务必用铁的措施加以解决。
发展环境是软实力,是核心竞争力。其中道理,喊了多年,省委、省政府也抓了多年,但环境不优依然是全省经济发展亟待根治的顽症。
加快发展,高层的鼓点敲得急促、基层群众的期盼真切,如果不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优化发展环境,助推发展,就只会让决策者的心血白费,让基层干部群众的期待落空。
优化发展环境,首先要强化大局意识。不管什么部门、什么单位,在湖南这块土地上,就要以湖南发展为己任,以湖南发展为大局,学会算大账、算全局账、算长远账,不能只想着算小账、局部账、眼前账,一天到晚想着本地、本单位乃至个人的“小九九”,更不能让本该用来搞好服务的公权,蜕变成捞取个人或者部门利益的私器
优化经济环境,政府就必须依法行政,强化法治和规则意识,严格依法依规按政策办事,只有让干部规规矩矩用权,企业和群众才有可能明明白白办事;同时,推进诚信政府建设,说过的话,承诺了的事,就要坚决兑现,出台了的政策,就要一抓到底;要强化公平意识,对各类市场主体要一视同仁,不能厚此薄彼,真正拆除各种“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进一步激发民间投资。
行政效能低下,是影响发展环境的重要因素。要在推进服务型政府中,进一步提高行政效能和办事效率,坚持“应减必减、能放就放”,深化行政审批制度,坚决克服“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衙门习气,彻底根除“不给好处不办事”、“雁过拔毛”式的“索、拿、卡、要”恶习,坚决整治乱收费、乱罚款、乱检查等不正之风,真正为投资者提供优质服务和最大便利。
项目建设是发展的牛鼻子,是稳增长、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的根本抓手。没有项目,一切都是空谈。因此,优化经济环境,就应帮助企业切实解决融资难、用地难、招工难等实际困难,结合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转作风、解难题、抓关键、见实效”专项活动,深入项目一线,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解决。
优化经济环境,就必须用铁的纪律和措施划出“红线”、“底线”,对影响湖南形象、破坏发展的行为实施“零容忍”。省委最近出台的《十条禁令》就是铁律,任何一条都不能逾越。要让这些铁的纪律和措施真正发挥作用,不让它成为好看不中用的“稻草人”、“纸上老虎”, 就必须“伤筋动骨”,动真格,出硬招,及时查处一批严重影响经济环境的典型案件,对那些胆敢破坏发展环境的“出头鸟”,不管涉及谁,涉及哪个层面,都要一查到底,绝不姑息迁就,让铁的纪律和措施真正发挥出惩一儆百的威慑力。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