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路上】百亩砂糖橘托起“致富梦”

“多亏了你不辞辛苦找到了投资公司来投资,这才有了我们的致富树呀!”
“陶书记,要不是你的坚持要办基地,我也赚不到这份工资呀……”
“陶书记,谢谢你动员大家来基地务农……”
在一片赞许声中,我们寻声而去,视野缓缓移动,看到满山头的绿油油的砂糖橘苗,呈现着扶贫致富的一片生机。原来是临武县纪委监委驻水东镇小城村扶贫队长陶学群引进企业在小城村办起了一片砂糖橘种植基地,给小城村脱贫致富带了希望。
陶学群是临武县纪委监委派驻卫健局纪检组组长,有着多年的“驻村生涯”,帮助村民脱贫致富是他的最大心愿。
田间地头摸村情
小城村,一个位于大山里的村庄。由5个自然村组成,因居住比较分散,内生劳动力不足,经济滞后,故贫困发生率较高,全村共585户2458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就有80户266人。
初入村,看到位于大山里的小城村,村里山多地少,村里内生劳动力不足。要想脱贫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何扭转贫困局面,怎样找到切入点?”陶学群驻村之后就边干边琢磨。
为及时掌握第一手资料,他召集驻村工作组成员、村支两委干部,挨家挨户讲政策、摸情况、听诉求。白天,他到田间地头与村民同劳动,听村民对产业发展的思路与诉求;晚上,陶学群走家入户与村民拉家常。
一段时间后,陶学群不但拉近了与村民们的感情,也把村里的情况摸了个透。他了解到小城村的条件,阳光照射充足,气候适宜,适合发展山地种植业。
陶学群(右一)在砂糖橘种植基地与贫困户交流种植情况
千方百计寻客商
可是发展什么产业呢?陶学群通过多实地考察,考虑到小城村是旱土地,只有发展适合旱土地的种植业才行。经过实地调研比较,发现种植砂糖橘比较合适,可是到哪去引进企业来种植。
有着多年扶贫经验的陶学群联系了扶贫工作群,希望能有回应。终于他得到一条消息,得知广州致友农业种植有限公司在万水乡建立千余亩砂糖橘种植基地。于是陶书记开启了他三顾茅庐请客商的故事。
为了请到致友农业负责人,陶学群一行人来到了万水乡农业基地,真诚的对致友负责人说道“希望你能来我们小城村去看看走走,了解下我们的水土地貌”。
在陶书记的盛情邀请下,致友公司的负责人来到了小城村实地考察,站在山岗上,陶书记耐心的向致友负责人介绍到:“你看这几座山,我们可以把土地开垦出来,发展山地种植。”
当考察的队伍回去后,陶书记还想尽力让他们留下来办厂,于是他跑到扶贫办积极为扶贫企业争取扶贫奖补资金以及配套的政策。“我都联系了扶贫办,相关的奖补政策也拿给你们了,我是真的希望你们来我们这办基地呀。”
在陶学群多次努力积极争取下,广州致友农业种植基地决定在小城村建设400余亩的砂糖橘种植基地。拿到合作协议书的陶学群,暗下决心,一定要带领村民们走上脱贫路。
致富要“治心”
扶贫要扶志,致富要“治心”。驻村后,陶学群发现有些贫困户因为没资金,干脆得过且过,“等靠要”。“要想脱贫还是要先改变村民的想法,要让他们自己想去富起来才行”。为了实现乡亲们共同致富,他采取“以企业+基地示范种植,发动贫困户参与”方式发展砂糖橘种植,一方面积极帮企业联系扶贫产业的奖补政策,让企业办得起来,开得下去;一方面一户一户的联系贫困户,让他们能加入到种植砂糖橘的大军去。
“乡亲们,村子里要建砂糖橘基地,正是要用工的时候,去基地上班大家就可以有收入了。”
“有了砂糖橘种植,大家要脱贫就有希望了。”
……
这是陶学群动员村民去务工的场景。
在陶书记的带领下,12个贫困户在砂糖橘种植基地务工,一天80元,仅此一项就为贫困户每月增收2000多元。
“我们每天只要到种植基地浇水、施肥、种苗,每个月就有2000多元的收入了。”贫困户袁未未的妻子开心的说道。
以点带面扩产业
阳春五月,是忙碌的季节,在小城村砂糖橘的种植基地里,村民们顶着烈日为刚栽下的砂糖橘幼苗浇水、松土等管护。“现在我们主要的工作是陆续种一些苗,然后在剃田剃土这块挖出来,再把沟挖好,计划今年在扩大一些规模。”砂糖橘种植基地负责人说。现在,陶学群精心监督与管护的砂糖橘种植场基地的经营逐步走上了正轨,但陶学群的开展产业扶贫的步伐并没有停下来,他一直谋划着扩大生产经营范围。
在陶学群看来,扶贫就是要让贫困户脱贫致富,只要贫困户的口袋没有鼓起来,这份脱贫成绩单就不算及格。产业扶贫是扶贫的重头戏,发展好产业,才能让贫困户真脱贫。面对发展产业的种种难题,陶学群迎难而上,千方百计地继续带领一方群众发展产业。在发展砂糖橘基地的基础上,他还以培育当地企业为龙头,带动村民发展临武柚种植业、旱鸭养殖、稻花鱼产业,让农户持续稳定增收。
“我们已经跟本村的经济能人袁陆军进行了洽谈,达成了初步的合作意向。接下来,我们将再搞个旱鸭养殖产业,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贫困户)’的运作方式来发展。”站在砂糖橘的种植山地里,陶学群高兴地说。(临武县纪委监委 杨偲)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