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湘纪话廉⑯】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

编辑:蒋伟 发表时间:2022-06-06 16:34 来源:三湘风纪网

内乡县衙旧址

 

  清康熙年间,河南内乡有位知县,为官十四载,去世时一贫如洗,以至连灵柩靠亲友资助才得以归葬。但他写下的一副对联,却成为了传世经典,亦是最著名的官箴。

  这副对联是: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饭,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

  这位知县就是高以永,字子修,浙江嘉兴人。康熙十八年(1679),高以永任内乡知县,内乡地处鄂、豫、陕三省交界,是个军事要地,由于刚经历战乱,加上自然灾害不断,老百姓纷纷背井离乡,田地荒芜,经济萧条。高以永上任后,看到许多百姓已是“家中无盐、缸中无米”,却还要承担高额赋税,因此逃荒者众多,“地尽芜废,不足赋额十之有二”。目睹民不聊生的惨状,他内心悲痛不已,立即命人开仓赈济灾民。救济只能解决一时只需,高以永一方面上奏朝廷减免赋税,一方面鼓励百姓开荒耕种。他出台惠民政策,有愿开荒垦地者,六年之内不收赋税,并上奏朝廷放宽垦荒者的条件限制,由县衙向贫民发放耕牛、种子等,鼓励种植桑、麻、枣等经济作物。此举极大地调动了百姓的积极性,许多流亡者纷纷来归,“弥数年,辟地二千顷”,粮食丰收,百姓安居乐业。

  高以永广施仁政,宽以待民,处处爱护百姓。内乡县南片与襄阳毗邻,当时襄阳总兵杨来嘉起兵叛乱,朝廷平定后派重兵驻扎,驻军兵士经常到内乡欺压骚扰百姓。高上任不久,有两名兵痞在大街上寻衅滋事,不分青红皂白将老百姓捆绑起来毒打,还口称“将军有令”。高以永大为震怒,立即派人将两人抓起来,押送知府问罪,知府慑于驻军将军的威势不敢受理。高以永只好直接上奏朝廷,两名兵痞受到严惩。从此,驻军兵士再也不敢来内乡骚扰百姓了。

  高以永崇尚政简刑清。一次,县里有人畏罪亡匿。不久,亡匿者与其父被捕,按清朝刑律,父子均要判刑,高以永认为其父年老体衰,儿子犯罪不能株连老人,于是将老人放回家了。但又遇到一个新问题,这位老人年过七旬,且仅有一子,回家后无人赡养,高以永体恤民情,看到该男子犯罪是事出有因,于是亲自教化一番,允许他戴罪回家奉养老人。男子深受感动,在县衙门口连磕三个响头,表示一定老老实实做人,全心全意赡养父母。内乡百姓知晓后无不拍手称赞。

  高以永任内乡知县九年期满,考核卓异,升任安州知府。离任时,百姓纷纷挽留,他万般不舍,于是作对联一副,悬挂于县衙“三省堂”门口。

  

  内乡县衙“三省堂”楹联

 

  离任之日,内乡士民争相饯送,追送数十里不忍分别。内乡衙门的仪门前为他立有“德政”“去思”两碑,至今仍保存完好。

  在安州知府任上,高以升保持了自己的为民本色。康熙二十八年(1689),京畿附近大旱,安州多盐碱地,灾情更甚,农田几乎颗粒无收。高以升将常平仓的储备粮全部分发给乡民。适逢朝廷发放国库所藏帑金三十万两白银,他不顾上级命令,亦全部发放给灾民,救活无数,百姓无一饿死。为了解实情和防止贪污,他骑马走遍全州村落,亲自将救灾钱物送到许多乡民手中,以至晒得满脸黝黑,看上去像个农夫。

  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高以永积劳成疾在府邸去世,享年六十三岁。高以永一生清廉,为官十四年,不曾营建私宅,从未携家人至任所,去世后家中没有私产,箱内仅有衣物、书籍,以致死后贫不能归柩,全靠亲友故旧资助,灵柩才得以启程归乡。《内乡县志》记载,后来,他的儿子路过内乡,内乡百姓“攀留而不忍舍道,相别泣下湿襟。”

  一副对联,道出了从政的真谛。这副对联既是高以永对自己为官之道的总结,更是告诫继任者要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一心为民、善待百姓;告诫为官者,无论职务大小、地位高低、进退去留,始终要保持一颗淡泊名利之心,始终要把百姓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蒋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