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清气正扑人面 ——娄底“廉动力”助推高质量发展
前不久,湖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湖南“十四五”答卷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娄底市专场。“十四五”期间,娄底市全面实施“三高四新”美好蓝图,交出了一份高质量发展的亮眼答卷——
经济总量迈上2000亿元新台阶;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突破1000家,规模工业增加值这几年累计增长31.5%;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升至27.2%。
城镇新增就业超过17万人,零就业家庭实现动态清零;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由2021年的每月113元提高至176元;新改扩建中小学130所,增加公办义务教育学位24341个。
全市集聚“材料谷”规上企业521家;实现年产450万吨硅钢基板、200万吨汽车用钢、100万吨高强钢产能,特种钢产量占比突破70.5%;娄底已崛起为中部第一、湖南唯一、全国第四的硅钢生产城市。
......
风清千帆起,气正百业兴。
良好的政治生态,是提升营商环境、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坚强保障。
近年来,娄底市纪委监委创新工作机制,把严管与厚爱有机结合,将监督关口前移、强化事前监管、完善制度体系,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通过常态化开展思想教育和警示教育,不断增强党员干部的纪律意识和责任意识,促进作风持续向好。
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激发了广大干部“闯创干”的精神,不仅为娄底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廉动力”,更切实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与安全感。
筑牢思想防线,清风正气引风尚
5月30日,娄底市委一场颇具分量的警示教育会,把以案说德、以案说纪、以案说法、以案说责贯穿始终,推动全市党员干部把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深悟透、落到实处。
会上强调,全市各级各部门不仅要进一步提升政治站位,坚决打赢作风建设攻坚战持久战。更要强化以案为鉴,不断掸掉思想上的灰尘、校正行动上的偏差,推动全市学习教育走深走实。
娄底在警示教育上的发力,并不是搞“大水漫灌”,而是选取本地查处的典型案例,每年度出品《警钟》系列警示片,并摄制公安、医疗、国企等行业专题警示片,配上公开通报曝光、组织庭审旁听、撰写心得体会等一系列“教育套餐”,让纪法意识和敬畏意识入脑入心。这体现了娄底“一抓到底、一刻不松”的韧劲,既要紧抓处置问题线索,坚定稳妥查处案件,也要强化以案促改、以案促治,最终实现“查处一案、警示一批、治理一域”的效果。
家风是作风的重要表现,更是清廉建设的最小单元。娄底先行先试,在全市纪检监察系统推行廉洁家访机制,通过“主要领导访班子成员、班子成员访部室组负责人、部室组负责人访一般干部”的模式,分层分批开展,将监督与关怀延伸至“八小时之外”。
同时,娄底市纪委监委和市委组织部联合出台《关于开展市管干部廉政知识测试等监督关口前移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市管干部在年度述责述廉中要将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情况、家庭年度操办婚丧喜庆事宜情况等作为重点内容进行报告,引导党员干部家风建设长效化,不断筑牢家庭的“廉防线”。
如何让好家风蔚然成风?娄底的办法是“联动”。建立起市、县两级廉洁文化建设联席会议机制,由纪委监委牵头,组织部、宣传部、教育局、妇联、共青团等部门齐上阵,各司其职,为家风建设向纵深推进理顺工作机制。
不仅如此,市委专门出台《关于强化家庭建设促进基层治理的通知》,进一步明确各基层单元良好家风标准化实施内容,并融入全市社会治理网格化服务管理项目,9905支宣传队常态化开展家风宣传,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家风建设良好态势。
激发干部“闯创干”,宽严相济促担当
“那段时间,执法时总感觉有人在背后指指点点,心里像压了块石头。”面对不实举报,娄底市娄星区一名基层执法人员李某曾深感困扰。今年8月,娄星区纪委监委通过“书面+会议”方式专门为其召开澄清正名会,公开宣布举报问题不属实。李某如释重负地表示:“心里的石头落地了,今后一定把执法做得更规范,让群众更满意。”
澄清正名是关爱保护党员干部、激励担当作为的重要举措。娄底已构建起从核查认定到回访教育的完整工作闭环。承办部门在查清不实举报后,综合考量澄清对象意愿、问题性质、影响范围等因素,审慎选择澄清方式。同时,建立回访教育机制,通过谈心谈话、实地走访等方式,了解干部思想动态和工作表现,帮助他们彻底走出“被举报”的阴影,轻装上阵、积极履职。
全面从严治党的目的不是把人束缚,而是通过明方向、立规矩、正风气,营造积极健康、干事创业的政治生态。为此,娄底精准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着力构建教育、提醒、纠偏、处置相结合的立体防线。在实事求是、宽严相济的原则下,统筹把握事实证据、思想态度与情节后果,做到处理一人一事、教育一片一方。
为从根本上促进干部敢作善为,娄底将从严管理监督与鼓励担当作为统一。2024年以来探索开展改革评估备案试点,变“事后减责免责”为“事前备案、全程监督、精准处置”,为改革创新者撑腰鼓劲。
在这一机制推动下,娄底经开区通过低效用地处置方案备案,成功回收6家企业闲置土地1061亩、厂房31.8万平方米,实现了多重效益;市发改委在公共资源交易领域推行“合理定价评审法”与“评定分离”评估改革,新招标的190个项目实现“零信访”;备案通过“保交房项目容缺竣工验收”事项,推动55个项目、1.2万余套房屋顺利交付,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备案不是“免责牌”,而是“责任状”。申报单位需提前制定风险防范与应急处置方案,备案后实行清单化管理、动态跟踪。市纪委监委建立“每月跟踪、定期回访”机制,做实全链条监督闭环。目前,娄底已开展三轮“回头看”督查,并对备案事项进行评级,专项报送市委常委会,确保每一项改革创新“备而有效、行而有序”。
办好民生实事,整治歪风惠百姓
娄底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推动民生实事落地见效。全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协同相关责任部门,聚焦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部署的16件、市本级确定的3件民生实事,建立“一把手”领办、班子成员分包机制,形成层层负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推动一批民生难题得到有效破解。
看病省钱,成了市民的新感受。娄底整治重复医疗检测检验、违规收费问题,推动开展医疗卫生机构与医学检查检验结果共享互认,全市3家三甲医院实现与全省三甲医院之间的100项医学影像检查、113项临床检验结果互联互通。此外,全市30家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含3家三甲医院和5家二级乡镇卫生院)接入省平台实现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共享平台,现已累计互认7.8万次,相当于为群众省下近209.2万元“重复检查”费。同时,公立医院的门诊和住院费用持续保持全省低位,切实减轻了群众的就医负担。
在改善中小学生就餐条件上,全市投入7600多万元,新改扩建251所学校食堂,新增餐位1.5万余个;取消“5+X”(政府膳食补助5元+家庭缴纳少量费用)中的“X”收费项,每年为家长减负4890余万元。
在保障弱势群体权益上,为近8万户低保特困家庭减免水电气费用573万余元,为3300余名农民工追讨工资3700余万元。集中整治以来,全市纪检监察机关直接退还或推动返还群众财产9821万元。
治理的“绣花功夫”,还体现在化解群众心头的“疙瘩事”上。在新化,县领导带头包案,推动500余件重复信访事项逐一研究化解;12345热线与综治中心“双线融合”,让群众诉求“一站式”办理,办结率高达97.5%。在娄星区,由区委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组建的工作专班深入82个安置基地,排查问题552个、化解矛盾232个,稳稳托起群众的“安居梦”。
同时,娄底开展优化营商环境监督,严查违规异地执法、趋利性执法以及乱收费、乱检查、乱罚款等问题。营商环境综合评价、企业主观评价满意度2024年分别升至第7位、第3位,吸引各类企业来娄投资。
一件件民生实事办到发展关键处,也办进百姓心坎里。娄底以优良的纪律作风,激发干部敢作为、善作为,也推动着实事落地、机制创新,持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姚昕玥 康福坚 欧阳雷)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