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监督整治 守好村集体“钱袋子”
二十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对持续深化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突出问题治理作出部署。做实农村集体“三资”领域监督整治有哪些重点?农村集体“三资”监管主体多元,如何拧紧责任链条,形成监督整治合力?怎样紧盯重点问题深化标本兼治、系统治理,推动农村集体“三资”管理规范有序?我们特邀纪检监察干部进行交流。
特邀嘉宾
王宏斌 甘肃省纪委监委驻省农业农村厅纪检监察组组长
钟 伟 陕西省汉中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监委代主任
邓建军 湖南省吉首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监委主任
做实农村集体“三资”领域监督整治有哪些重点?
钟伟:农村集体“三资”事关农民“钱袋子”、村集体“家底子”,是群众关注的焦点,也是基层监督的重点。强化农村集体“三资”领域监督整治,要把握以下重点。
聚焦资金管理全流程开展监督。严查截留挪用惠民补贴、集体收益,坐收坐支集体款项,以及“白条”冲抵账目、私设“小金库”等违纪违法问题。紧盯村级财务审批关键环节,核查大额资金使用民主决策程序执行情况,核验报销凭证真实性、完整性,严防村干部滥用资金支配权。推动强化村级债权债务监管,集中整治账务问题,坚决遏制集体资金流失。
聚焦资产处置各环节开展监督。督促农业农村部门全面开展资产底数清查,推动建立完整规范的资产台账,确保村集体资产应登尽登、不重不漏。紧盯资产出租、出让、报废等关键环节,严查未经民主决策程序私下处置资产、故意压低价格、签订长期低价合同等损害集体利益的行为。严格核查资产收益核算情况,确保租金、处置款等足额纳入集体账户,防范集体收益被侵占挪用。
聚焦资源利用规范化开展监督。针对林地、耕地等集体资源,重点监督承包、租赁及开发全流程。核查承包合同合法性、规范性,比对承包期限、价格与市场行情的匹配度,严肃查处村干部优亲厚友、以权谋私行为。强化资源开发中的生态保护与收益分配监督,严防违规开发、收益分配不均等问题,确保村民共享开发收益。
聚焦关键主体与重点程序开展监督。紧盯村“两委”主要负责人、财务和资产管理人员等关键群体强化监督,严防形成利益同盟、滋生窝案串案。监督民主决策制度落地见效,核查大额“三资”处置、重大项目建设等是否经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督促村务公开常态化、具体化,检查“三资”收支明细、合同内容等是否及时完整公开。强化合同全周期监管,深入排查霸王条款、阴阳合同等违规问题。
王宏斌:作为派驻省级农业农村部门的纪检监察组,我们处于监督监管贯通点,在农村集体“三资”领域监督整治中承担着推动驻在部门履行主管监管责任的重要职责,需要充分发挥“派”的权威和“驻”的优势,聚焦以下方面做实监督。
主动作为,跟进压责。发挥近距离、常态化监督优势,督促驻在部门按照“抓机关、带系统、促基层”的思路,加强统筹指导、调度协调、分析研判,因时因势谋实举措,研究解决重点问题。比如,根据监督情况制发摘报,分送驻在部门党组领导班子成员参阅,推动进一步深化认识、扛牢责任。紧跟任务需要印发工作提示函,督促驻在部门采取有力举措,强化业务指导和行业监管,系统推进全省农村集体“三资”领域查改治。
跟踪问效,靠前督责。全程跟进农村集体“三资”领域问题排查整改情况,定期梳理分析工作态势,针对性推动解决难点堵点问题,并动态关注数据异常、排查整改滞后地区,督促驻在部门对推进缓慢、成效不明显的市州重点调度,努力抓出成果。
积极协助,联动履责。监督监管联动是提升农村集体“三资”领域治理效能的重要手段。针对该领域问题多发频发、整治工作不力的县区,纪检监察组及时与驻在部门专题会商,共同研判问题症结,实地压责,督促推动改进提升。同时,及时向省纪委监委报告农村集体“三资”领域典型问题,推动相关部门以典型问题为突破口,根据表现形式以点带面全省排查,持续放大综合成效,并着眼共性、行业性问题以下看上,补强制度建设薄弱点,防控权力运行风险点,填补监督管理空白点,从源头上杜绝问题。
农村集体“三资”监管主体多元,如何拧紧责任链条,形成监督整治合力?
邓建军:纪检监察机关要立足“监督的再监督”职责定位,将拧紧农村集体“三资”管理责任链条作为重要抓手,推动构建职责清晰、协同高效的监督整治格局。
厘清责任边界,构建“闭环式”责任体系。纪检监察机关要推动党委政府建立农村集体“三资”管理责任清单,明确村级组织主体责任、乡镇(街道)属地管理责任、农业农村等职能部门监管责任、村务监督委员会日常监督责任的具体内容与履职边界。督促主责部门细化监管流程,建立健全“三资”管理台账等基础制度。同步建立“履职—监督—问责—整改”闭环机制,对因责任落实不力导致问题发生的,既追究直接责任,也倒查领导责任和监督责任,确保责任压力传导至“神经末梢”。
贯通监督力量,打造“联动式”监督网络。搭建信息互通、线索互移、成果共享的协同监督平台,探索建立“室组地+职能部门”联动监督模式,将“三资”管理突出问题纳入常态化监督清单,纪委监委有关纪检监察室负责统筹协调和核查重点问题;派驻农业农村局纪检监察组监督职能部门履职;乡镇(街道)纪(工)委负责日常监督和线索排查。纪检监察机关加强日常监督检查,狠抓问题线索查处,监督推动职能部门深入开展自查自纠,及时报送问题线索,及时查纠整改问题。
深化数据赋能,探索“穿透式”智慧监督。纪检监察机关利用村级监督服务微信群、“互联网+监督”和小微权力“监督一点通”等平台,对资金流向、资产变动实施动态监测预警。同时,督促相关部门将村级集体资产资源管理、土地征收、集体经济改革等纳入小微权力“监督一点通”平台监督事项,对数据录入不及时、不完整以及信息应公开未公开等问题,及时督办。推行村务“线上+线下”双公示,宣传引导群众线上查询、一键举报,形成监督合力。
钟伟:“三资”监管主体多元、领域宽泛、廉洁风险易发多发,必须以严的基调拧紧责任链条,凝聚监督整治合力,构建全方位全流程监管体系,持续提升乡村治理效能。
压实各方责任,筑牢监管根基。明确责任边界,推动形成齐抓共管监督格局。压实村级组织主体责任、村党支部书记第一责任人职责,全面开展资产清查、合同梳理等工作,主动自查自纠违规问题。强化镇(街道)属地管理责任,深化运用“村财镇管”机制,前置审核大额资金使用、资产处置等事项,常态化开展督查,动态监管农村集体“三资”。夯实部门监管责任,督促农业农村、财政、审计、自然资源等部门制定责任清单,确保行业监管不缺位。纪委监委牵头抓好集中整治,一体推进案件查办、问题整改、制度建设等工作,以有力监督问责促责任落实。
构建联动机制,凝聚监督合力。打破各主体间信息壁垒与协作壁垒,提升监督穿透力。推行片区协作机制,将全市的镇(街道)划分为若干协作片区,实现“监督联动、案件联查、问题联解”,破解基层监督力量分散、“熟人社会”监督难等问题,提升基层监督质效。建立部门联审联查机制,抽调纪委监委、审计、财政等部门骨干力量,聚焦“三资”合同、资产处置等关键环节开展专项监督,及时发现纠治突出问题。完善“纪巡审”贯通机制,将专项整治与对村巡察相结合,构建“巡察发现问题、审计印证线索、纪委追责问责”工作闭环,形成监督叠加效应。
依靠群众力量,拓宽监督渠道。发挥群众熟悉村情的优势,让群众成为监督整治的重要力量。畅通“线上+线下”举报渠道,优化“信访网电”举报体系,线上线下相结合收集群众诉求。强化村务信息公开,督促村“两委”公示“三资”收支明细、合同条款、资产处置等重点内容,保障群众知情权和监督权。聘请老干部、老党员担任村务监督员,经培训后协助开展日常监督,弥补村级监督力量短板。
怎样紧盯重点问题深化标本兼治、系统治理,推动农村集体“三资”管理规范有序?
王宏斌:管好用好农村集体“三资”,关系到巩固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关系到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推动农村集体“三资”管理规范有序,关键要看行业风气是否得到根本净化,基层治理是否得到全面提升。
责任落实上再加压。紧跟农村集体“三资”领域形势任务需要,破除思维定式、工作惯性和路径依赖,采取下沉式调研摸情况、联动式监督聚合力、清单式推进求精准、点穴式监督促整改等方式,进一步发挥好派驻监督“探头”作用,把主管监管责任压得更紧更实,省市县乡联动推进,不断把整治工作引向深入。
协作配合上再加力。在农村集体“三资”领域监督中进一步发挥系统优势,“室组”联动监督,针对重视不够、整治不力的县区,共同开展督导检查,找准症结、压实责任、推动提升。“组组”横向协同,针对涉及多部门的农村集体“三资”领域整治任务,与派驻财政、审计等部门纪检监察组在信息共享、调度协调、分析研判、综合施策等方面强化配合,形成监督合力。
制度建设上再强化。着眼靠制度管长远、见长效,督促驻在部门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颁布实施为契机,结合实际开展立改废释,形成支撑有力、务实管用的配套落实机制,不断健全完善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制度体系。着眼大数据技术赋能,推动驻在部门加强省农村集体资产监管平台建设,持续优化完善平台功能,提升农村集体“三资”监管规范化、信息化水平。
邓建军:要坚持问题导向与效果导向相统一,严惩腐败与严密制度、严格教育相结合,通过发现病灶、查办案件、固本培元,实现从个案清除向系统整治深化,为农村集体“三资”阳光运行提供坚实保障。
精准定位监督靶点,深挖病灶根源。坚持什么问题突出就重点整治什么问题,畅通信访举报等渠道,运用大数据比对、穿透式核查等方式,紧盯重大决策环节是否履行民主决策程序,资金运行环节是否存在挪用、侵占、套取等风险,资产资源处置环节是否存在暗箱操作、低价承包等问题,收益分配环节是否存在优亲厚友、损害集体成员利益的行为,精准识别责任缺位、程序违规、利益输送等深层次问题,为后续查处和治理明确主攻方向。
深化案件查办治本功能,推动源头整改。建立案件查办与整改治理联动机制,查办案件过程中同步分析制度漏洞、监管盲区;结案后及时向案发单位及主管部门制发纪检监察建议书,督促案发单位狠抓问题整改,堵塞制度漏洞,实现制度规范、流程优化;同步推动主管部门制定一批权责明确、运行规范、监督有效的“三资”管理长效机制,不断压缩“微腐败”空间。对整改情况实行“清单式”跟踪督办,确保问题整改到位、责任追究到位、制度完善到位。
强化教育引导纠偏,固本培元“治未病”。监督下沉,乡镇(街道)纪(工)委依据履职清单,重点监督村级事务公开、集体“三资”管理等,发现苗头性问题及时“咬耳扯袖”、督促纠偏整改。将警示教育融入治理全过程,选取“三资”领域典型案件制作警示教育片、案例读本,开展普纪教育下乡等活动,引导干部知边界、明底线、守规矩。推动乡镇党委常态化开展村级干部廉洁履职培训,重点解读“三资”管理相关法规和违纪违法风险点。将“三资”规范管理要求纳入清廉乡村建设内容,深化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通过惩防并举,着力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
体悟
在监督推动农村集体“三资”规范管理的实践中,我的感受可以归结为三句话:监督贵在“下沉”、执纪重在“碰硬”、问责要在“精准”。只有深入田间地头、翻阅过往账目、实地查看核对,才能发现藏在一份合同、一笔收支、一块闲置地里的问题。只有敢于动真碰硬,才能在查处问题时经受得住“人情关”的考验。只有坚持“一案双查”,才能真正推动责任落实,督促每一位干部从“要我管”转向“我要管”,从而建立起防止“三资”流失的长效机制。这项工作让我明白,整治工作不仅仅是追回多少钱、处理多少人,更是在修复基层政治生态,是在用实实在在的成效换取老百姓的真心拥护,是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和暖心的民生工程。在整治过程中,唯有以“下沉”的监督发现问题,以“碰硬”的执纪破除梗阻,以“精准”的问责压实责任,才能推动有效管好集体的“钱袋子”,看住村里的“家底子”,筑牢乡村全面振兴的坚实基础。
(甘胜文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纪委监委第一监督检查室主任)
作为市级纪委监委党风政风监督室负责人,我深切体会到,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监督绝非坐在办公室就能发现问题,必须沉到田间地头、走进村组农户,在家长里短中听真话、摸实情。资产租赁合同条款、收益分红发放、村务公开细节等看似琐碎的事项,正是群众最关切的“心头事”,唯有俯下身子、靠前监督,才能把“账本”背后的猫腻揪出来、查清楚。农村集体“三资”领域监督整治不能止于查办案件、追缴款物,更要深挖基层作风顽疾、制度漏洞和监管盲区。集体资产“沉睡”、惠民资金“跑冒滴漏”,根源多是权力运行不规范、监管机制不健全,要紧盯突出问题,推动主责部门建章立制、堵塞漏洞,让“三资”在阳光下运行,切实守护好村民“钱袋子”,让群众感受到正风肃纪反腐就在身边、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王伟 陕西省汉中市纪委监委党风政风监督室主任)
在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突出问题治理中,我们压紧压实农业农村等部门主管监管责任,通过强化案件查办,督促规范村集体账户、资产清查、制度修订等方式,推动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制度化、规范化、透明化。过去,有的村租赁合同一签就是几十年,维权意识差;有的村“白条”列支集体资金,留下“糊涂账”,现在这些乱象均得到有效纠治。各村通过会议研究集体资产租赁事宜,村组的土地流转合同越来越规范,土地流转费用、土地押金全部纳入村集体账户统一管理,农村低保、公益性岗位人员评定程序规范严格,项目建设情况和各项惠农惠民资金通过多种方式及时公开公示,实现了资金管理透明、资产处置灵活、资源合理开发,也让群众心里多了一份踏实感。
(何玉静 甘肃省民乐县纪委监委第三纪检监察室干部)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