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长沙市开福区:信息技术“给力”党风廉政建设

编辑:刘学先 发表时间:2016-10-18 10:32 来源:三湘风纪网

   信息技术是新时期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依托。近年来,开福区充分利用科技手段和信息技术,积极推进党风廉政建设的现代化和信息化,有效拓展了反腐倡廉宣教工作的广度和深度,增强了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一、推进廉政教育信息化,筑牢自律“防火墙”。把现代信息技术与廉政宣教工作“深度”融合,创新宣教形式,改进宣教方法,突出抓好“三片”教育。一是精心制作廉政宣传片《星城廉播》。今年初,和长沙电视台新闻频道合作制作了廉政宣传片《星城廉播》,总结近年来开福区党风廉政建设的创新工作:领导干部任前廉政考试、社区成立纪检组织、党政一把手旁听职务犯罪审判、向重点工程建设派出廉政特派员等工作,突出“廉洁是福,继往开来”的主题,浓厚崇廉尚廉的社会氛围。二是公开放映“作风暗访片”。连续五年拍摄《职责》、《反省》等作风暗访片,暗访片在全区干部作风建设大会上公开放映,集中曝光一批服务不优、责任不强、形象不佳、纪律不严的党员干部,在全区范围内产生强烈警示效应。三是组织学习“制度法规片”。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网,组织广大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党章》、党风廉政建设各项方针政策、党纪条规、法律法规等,增强党员干部的廉洁自律意识和反腐倡廉意识,切实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和水平。
   二、推进制度建设信息化,构建廉政“高压线”。制度是党风廉政建设的根本,是任何人不可触及的“高压线”。开福区注重发挥网络媒体开放性强、交互性好的特殊优势,以信息化、网络化促廉政建设制度化。一方面,利用信息平台,“集思广益”定制度。每项重要制度出台前,该区都先将制度公布于网络平台,认真听取群众建议,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反复酝酿,多次修改后方颁布实施,既充分保障干部群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又把征求意见的过程,变成统一思想、宣传政策的过程,提高了党员干部对政策法规的理解力和执行力。如去年出台的《开福区党政领导干部任前廉政考试实施办法》,共收集网民反馈意见50多条,10数条合理意见被采纳应用。另一方面,拓展信息渠道,“广开言路”促落实。制度制定是前提,制度落实是关键,开福区引进网络监督推进制度执行。该区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开辟网络举报渠道,设立专门投诉邮箱,让群众足不出户就可反映诉求,举报投诉,实现与群众沟通的“无障碍”、“零距离”。同时,探索建立网络举报研判处置机制,高度关注论坛、微博等网络舆情信息,主动搜集群众反映强烈的食品安全、教育收费、征地拆迁等方面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特别是对涉及党员干部违纪违规、党风廉政建设等方面的内容,及时转办、督办和查办。
   三、推进权力运行信息化,织密监管“防控网”。一是电子政务“压缩”人为空间。2012年,该区出台了《关于认真做好行政许可、非行政许可、便民服务项目的通知》,对各行政审批事项逐一审查,规范办事程序,优化办事流程。同时,将办事流程和相关规定制度“固化”在电脑程序里,打破了“程序迷宫”,实现“程序控权”,用“无情的电脑”制约“有情的人脑”,特别是对重点领域及关键环节,进行重点、动态,全方位、零死角监督,促使权力依纪依法、公开透明、廉洁高效运行。截止目前,该区现有的46项区级行政许可项目,19项市、区联动行政许可事项,16项非行政许可项目皆纳入区行政审批系统,实现网上在线办理。2013年1—12月,在线受理事项2200余件,办结事项2100余件。二是电子监察“紧盯”违纪行为。该区在政务服务大厅安装监控系统,设置独立监控室,采用统一接口标准,实现电子监察系统与市级系统紧密对接,实时监控行政审批服务人员的工作作风和服务态度,实现了行政监察由事后监察为主,向事前、事中、事后监察相结合的转变,切实提高监督实效。三是电子管家“补防”管理漏洞。针对公共资产监管难问题,开福区率先引进资产管理动态信息系统,将区直部门、街镇社区、教育系统等260余家单位纳入“电子管家”的管辖范围。“电子管家”为每一件办公用品配发一个“电子身份证”,单价、原始金额、当前金额、使用状况、存放地点等20多条信息一一记录其中,大大提高了资产管理的科学化和精细化水平。(开福区纪委)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