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冈市:积极创新基层廉政文化平台

武冈市纪委、监察局积极创新基层廉政文化平台,充分利用农村文化活动场所和设施,将廉政文化建设融入乡村文化建设和农村服务之中。在村级建立廉政书屋,在乡文化馆内设置廉政书柜,营造以“书”育廉的氛围;开展送戏下乡和在各乡镇举办文化艺术节,以“艺”颂廉,使廉政文化走进千家万户;创作特色廉政戏曲,通过系列的廉政节目,使廉政文化深入人心。
一、建好廉政书屋,拓宽廉政文化宣传阵地。武冈市以各村(社区)为阵地,开展农村“廉政书屋”建设,按照政府组织,部门帮扶,社会参与的工作思路,将“廉政书屋”建设作为强化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重头戏来抓,今年,武冈市纪委、监察局联合文体部门借送书下乡之机,坚持以文化部门配送为主,其他各部门援建为辅的原则,发动市直机关捐赠一批浅显易懂、寓意深刻的廉政书籍、音像制品和廉政刊物共计2万余册,发放到各个农村书屋,为“廉政书屋”配备了书柜、书桌等设施,赠送了《中国纪检监察报》、《清风》、《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手册》、《党政干部廉洁从政必读》等廉政读物,《廉政中国》、《失德之害》等影视资料,从根本上解决农民“买廉政书难、借廉政书难、看廉政书难”问题。廉政书屋的建立,既帮助村民摆脱了知识贫困,又扫除了廉政监督盲区。许多村民法制意识明显增强,懂得了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也加强了对村“两委”主要干部的监督,使各项村务活动在阳光下运行。目前,全市建成480个“廉政书屋”,各书屋共收藏廉政读物3000多份,影视资料600多套,接待读者6万多人次,借阅书籍8万多次,赠送廉政礼物12万多件,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党风廉政教育。
二、开展送戏下乡,拓宽廉政文化宣传平台。武冈市具有良好的曲艺基础,市、乡、镇、村均有民间曲艺组织。目前,全市共完成17个标准乡镇文体卫站的建设,每个站均配置二胡、扬琴、锣、鼓等乐器10余种,每周免费开放时间不低于20小时,全年接待群众16.8万余人次,农村文艺团体达到150余支,曲艺爱好者众多。武冈市纪委决定充分挖掘和发挥丝弦艺术特色,组织市内的丝弦爱好者编排一场以八项规定和限酒令等为内容的丝弦小调,在全市各乡镇巡回演出,送“廉戏”下乡,弘扬廉政文化,2013年送戏下乡60余场,送电影下乡564场。同时,武冈市纪委积极培养农村“土艺人”,组织他们编导廉政文化节目,并将农民自编自导的反腐倡廉歌舞、小品等节目通过精选,在各乡镇举办廉政文化艺术节,截至10月底,武冈市共有农村文艺队154支4160人,自编自导廉政文化、歌颂党和政府的歌舞、小品等节目1000余个,各乡镇举办艺术节共计23场,吸引观众约13万人次。
三、制作特色戏曲,拓宽廉政文化宣传形式。武冈丝弦产生于明代,已有四百多年的演唱历史,2011年5月,武冈丝弦被国务院正式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项目名录。其曲调柔腻、委婉,词藻雅致,抒情轻快,旋律轻柔,唱腔舒展,颇具皇家之气,是湖南丝弦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受群众喜爱,有一大批忠实的戏迷、票友。近年来,武冈市纪委、监察局将廉政主题融入丝弦创作之中,开展廉政丝弦创作演出活动,把廉政丝弦演出纳入廉洁文化“六进”活动之中,组织优秀演员走进乡村、社区,把廉戏送进千家万户,让古老的弦音奏响廉洁的新曲。武冈市纪委、监察局和文广新局结合新时期的需要,采取定期培训和开展各种采风活动等形式,帮助戏剧创作者深入实际、深入生活,鼓励他们对传统廉政题材剧目进行挖掘、改编和创作,赋予新的时代内涵。目前,武冈市有10多部经过精心改编创作的廉政题材经典戏剧,常年在乡村、社区演出。武冈市纪委、监察局和文广新局一方面从古代廉政题材经典戏剧中筛选精华片段,进行整理改编,成为独立的折子戏;另一方面,组织力量,将廉政主题融入传统艺术形式,创作有启发教育意义的现代廉政戏曲。精心编排了《实效的套路》和《我是拍拍客》,通过送戏下乡,在群众中所产生了巨大反响。演出现场掌声如潮,演出结束后观众久久不愿离去。与传统的经典剧目不同,廉政小戏故事性强,幽默诙谐,避免简单生硬的说教,群众更乐于接受。(武冈市纪委 周晓龙)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