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好家规传承好家风

“我最欣赏的家规是:勤奋、担当、谨慎。”7月12日,株洲市民老李带着一家人第二次来到市档案局参观家规展,他说,“我们也要确立自己的家规!”
“百姓家规”展出已将近一年,参观的市民依然络绎不绝。
“您家的家规是什么?”去年3月,市家规征集活动一开展,市民就热烈响应。活动结束,市档案局共征集到家规1056条,并挑选部分优秀家规集结成《株洲百姓家规故事》一书。
翻开厚厚的《株洲百姓家规故事》,我们发现,每个家庭成员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素养、为人处世及生活习惯等,无不打上各自家风的烙印。
好家风是孩子“隐形的翅膀”
“认真学习、时刻谨慎、实在办事、勤恳为民、堂正做人、清白为官”,这是广州军区原副司令员谭冬生创作的家规。谭将军出生在攸县莲塘坳乡,40多年军旅生涯,从一名战士成长为将军,他始终奋发进取,清正廉洁。这条家规既是他平生为人处世的原则,也是他对后辈的期待。
好的家规,既是优秀家庭文化——家风的总结与升华,也是每一个家庭成员修身持家、自省自励的重要法宝。原郊区纪委书记张海华的12字家规“德为本、礼为先;和为贵、仁为义”,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其子张中平是一名下岗职工,他至今记得,初中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一家汽车制造厂上班,做最基层的冲压、下料工,一次操作失误,他手指被轧成粉碎性骨折,“我想通过父亲的关系换工作,可父亲却搬出了家规训我,他说:‘做干部,要有德,不能做违背行为准则的事’。”2003年,张海华去世后,家规仍被子女牢记。现在,张中平虽然下岗了,但他不抱怨、不言弃,选择了重新创业,是邻居眼中的热心人,“我们会把家规一代代传下去。”
80多岁的胡国柱老人立下家规“以贪为耻,以廉为荣,见强莫怕,见弱勿凌。”胡老小时候家境贫寒,经常被人欺负,逐渐养成了疾恶如仇的性格。年轻时,胡国柱多次著文批评一些不正之风,虽然自己遭受损失也无怨无悔。
原市委秘书长湛毅强留下家规“居世一日,做一日好人;居官一日,做一日清官。”现在,12口之家,四代同堂,在家规的影响下,全家有6个党员,3个团员,二儿子袁京成长为市公安局刑侦队公认的“破案专家”,还被评为市级劳模。
好家风靠父辈言传身教
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天元区雷打石镇砖桥村主任陈正集的家规是:“要尊老爱幼、扶贫帮困,忠诚于党和国家,造福于人民。”泥工出身的陈正集,从小工到班长再到自己做项目、开公司,一步一个脚印,在建筑业赚取了人生第一桶金。致富不忘感恩,他始终记得小时候家贫,没有饭吃,是左邻右舍的接济,才让自己不至于饿死,“喝你一杯茶,就还你一壶茶”,他以焦裕禄为榜样,带领村民一起致富,使砖桥村从人均收入几百元的落后村,一跃成为人均收入几万元的全国文明村。在他78岁高龄时,依然被乡亲们选为村主任。
陈正集常跟家人说,财富是国家的、集体的,不能存有私心,要扶贫帮困,为群众谋福祉。正是在这种家规影响下,陈家38口人,一直没有分家,资金统一管理、人员统一管理,全家每天早上5点就起床跑步,孙辈们小时候都睡大通铺,从小培养起强烈的大家庭意识。如今,陈家后辈人也相继得到乡亲们的认可,陈正集的大儿子被村民选为村支书,续写着父亲的风采。机关干部郑云霞的家规是“自己的东西保管好,别人的东西我不要。”她要求自己以及家人,对不属于自己的物品、钱财切不能起贪心,不能占为己有,在工作中要保持正直、纯洁、无私。
荷塘区八旬老人郭尹迪制定的家规“凡事一碗水端平”,虽是平凡的大白话,但老人家却以自己的行动,为子女树立了榜样,其子女个个公道正派、行事踏实。
株洲县渌口镇明德小区唐芳的爷爷,曾是农村信用社的老会计,他常说:“我管账,不会差一毛钱,也不会多用公家一分钱,凭的就是诚信、人品。”在爷爷“做人要诚信,人品最无价”家规影响下,唐芳一家人不贪不占,清清白白。(吴志敏 高晓燕)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