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根扎沃土花竞开

编辑:邹太平 发表时间:2009-08-13 08:45 来源:郴州市纪委

                            ——苏仙区全面加强基层组织能力建设纪实 
       一座座宽敞明亮的办公、服务用房,取代了过去窄、矮、偏的居委会小屋;一处处社区广场,结束了居民在路边树旁健身、娱乐的历史;一个个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悠扬的乐曲、翩翩的舞姿、舒心的笑容、文明的举止……如今,苏仙区温馨和谐的生活让你感同身受,和谐春风荡漾在基层每个角落。

     “三个对比”教育、“三培三带”、 “三个选派”、 “五建工作法”……今年以来,苏仙区及时发现总结在开展基层党建工作中的好办法、好经验,制定了具有指导性、长效的党建工作新机制,构建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体系,探索建立大党建格局,为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党员队伍建设提供全面的制度保障。

                                             教育“全方位”延伸党建触角

        党员受教育、群众得实惠,实现机关和农村党建工作的“双赢”。

        饮水要思源,致富不忘党,4月30日,苏仙区全面启动改革开放30周年农民对比教育活动,在全区35个村创造性地开展农民群众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的对比、农村基础设施和村容村貌发生深刻变化的对比、党和国家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使广大农民得到实惠的对比“三个对比”教育,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引领发展、构建和谐、服务群众能力,为加速科学跨越、富民强区开启了新活力。

        良田镇将农民对比教育活动作为一项日常性工作长期抓,精心设计制作了3000余份《良田镇三个对比教育连心卡》,将镇党委、政府的主要办事机构及负责人、区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村干部及驻点领导和驻点干部的电话号码等资料信息送到群众手中,全方位倾听群众呼声,受到农民群众的普遍欢迎。桥口镇创新农民对比教育活动内容,开展“纵向比要知足”、“横向比知不足”、“互相比找不足”等主题实践活动,即:桥口镇历史发展的纵向比,与外省市及本市其它先进乡镇发展现状的横向比,广大干部群众自身的互相比,营造了一种饮水思源、富而思进的良好氛围。栖凤渡镇开展访示范户问勤劳致富经验、访老干部问科学发展良策、访上访户问群众所怨所需、访贫困户问百姓冷暖疾苦的“四访四问”活动。廖家湾乡以“心连心”活动的方式深入群众开展民情大调查,召开了农民对比教育座谈会、家庭对比教育、全村农民对比教育形式报告会,开展“十想十看”活动,利用各种各样的宣传形式,使得农民对比教育深入民心。

       立足于良田镇井冲村30年前交通闭塞、土坯房处处皆是,村民年均收入不足百元。如今的井冲村,砖房一栋比一栋漂亮,水泥公路直通村组,电视、电话覆盖率达97.3%,沼气、家用电器的普遍使用让村民感受到城里的生活。该村村民杨平安从一个养母猪贩猪仔的农户变成年出栏上百头的养殖户,年收入逾10万元。今年,他计划投资110万元,创办现代化的大型苗圃,解决100多名村民的就业。

                                                服务“全天候”赢得居民心

        搭建“连心桥”,党群心连心。

       苏仙区将“小社区、大社会、服务一条龙、百姓得实惠”服务理念贯穿于社区党建各环节,全区建成以区社区服务中心为枢纽,街、居服务中心(站)为支撑,高、中、低档相结合的三级社区服务网络。全区现有33支社区志愿者队伍、近3000名志愿者活跃在社区,惠及居民37000多人。立交桥社区党总支针对居民反映的小孩入托难、下岗再就业难等问题,先后开办3家幼儿园、4个“学生之家”,安置下岗职工23人。八一路社区建立以离退休党员为主的法制宣传队,开展法制宣传和法律咨询,与辖区“两劳”回籍人员结对子,开展治安巡逻,调解邻里纠纷,深受群众欢迎。

        学有榜样,追有目标。“把农村党员培养成致富能人,把致富能人培养成村干部,把村干部培养成新农村建设标兵,进而增强农村党员的带头致富能力、带领群众致富能力和带动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正是这“三培三带”工程,奠定了苏仙区基层组织建设的人才基础。通过各种途径替他们想办法、出主意、找出路,从根本上解决农民所想、所盼的问题,把经济发展的成果转化为农民的实际利益,使农民亲身感受基层组织真正为他们办实事、解难题。区、乡两级党委通过举办专业培训班、组织实地技能培训等方式,逐步培养锻炼农村“致富能人”、“致富能手”,如白露塘镇板桥村支部书记刘太勇、良田村支部书记袁名华等都是当地有名的致富能人。目前,苏仙区已通过“三培三带”工程培养出568位致富能手,有效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自觉贴近群众,不断探索新方法、开辟新途径,倾听民声,集中民智,化解民怨。全区已投入 350多万元,建立187个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站点,实现了“村村通、全覆盖”,组织、科技、农业等部门推进“远教富民工程”,开展培训1200多场次,培训60000多人次,已新建山羊养殖、草皮种植、葡萄种植等示范基地36个,发展示范户140户,新增致富带头人650多名。桥口镇白溪村党员曹晓毛以远程教育为纽带,组织村民成立草皮销售协会,全村草皮种植面积达4000多亩,年人均纯收入由2002年的3700元增加到如今7000多元。

                                                网络“全覆盖”夯实党建根基

       社区党建抓延伸、“两新”党建抓覆盖、农村党建抓拓展、机关党建抓提高、学校党建抓提升——苏仙区把基层组织建设年的各项内容融入到五大党建工作领域中,以此扩大党组织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覆盖面,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渗透力和影响力。

       基层组织是党执政的组织基础,是能力建设植根的土壤。苏仙区坚持每年从区直机关派出工作队,全面开展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扶贫开发和新农村示范村建设;派遣干部回乡效力,结合“百企联村”活动,已有48家民营企业与42个村联姻,创办“反哺支农型”企业7家,投入资金3000多万元,提供就业岗位2000多个,农民年增加收入近200万元;开展选派10名机关干部到企业挂职、选派10名机关干部到农村任职和选聘10名大学毕业生到农村锻炼的“三个选派”工作,走出了一条改进新时期党建工作的新路子。 目前,选派干部通过融资、盘活、合股等手段,新增村级集体收入180多万元,修整公路265公里,协调解决贷款360多万元。2007年选聘到许家洞镇天堂村担任村书村的屈丹,根据全村7个组特点,引导村民“一组一品”建设新农村,五组的葡萄种植,人平年收入增加1800元;七组的水库每年为组里带来一万元收入,招商引资项目一拉动,村组收入将翻十几倍。

       创新是推动基层组织能力建设的最终源泉与主要动力。针对“两新”组织个体差异性大、行业分布广泛、规模大小不一等特点,苏仙区总结出单建、联建、派建、统建、跨建的“五建工作法”,加大“两新”党组织的组建力度;在全市率先建立非公经济组织党建联络员制度,协助、指导非公企业开展党建工作,率先创新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群工一体化工作机制,建立健全以党建为龙头,带团建、带工建、带妇建的党工团妇建齐抓共促、齐头并进的新格局,进一步扩大“两新”党组织的覆盖面。同时,苏仙区建立和完善科学考核评价体系,出台了十二项考核工作机制,包括从2008年6月起,从全区各单位干部统一奖金中每月提300元到年终考核兑现,拉开档次;评为“十佳领导干部、公务员、村党支部书记”的由区财政年终奖2000元,并优先提拔重用;对各项考核中连续2年基本合格的领导干部就地免职处理等一系列创新举措,在全市引起强烈反响,党建工作迸发新活力。

       通过建立健全上下联动、左右配合的基层党建工作机制,苏仙区探索出一条与城乡统筹发展相适应的党建工作新路子,形成了一级抓一级、一级促一级的基层组织能力建设工作的新格局。基层组织能力建设的和谐发展,有力促进了全区经济总量和综合实力的持续攀升。今年1-6月,全区完成生产总值39亿元,同比增长23.5%;完成进出口总额3080万美元,同比增长2.5%;农民人均纯收入365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878元,同比分别增长14%和9.9%;规模工业总产值30亿元,完成增加值11亿元,同比增长70%和60%,实现利润总额3亿元,是去年同期的8倍。文明创建扎实推进,先后涌现“全国模范教师”盘振玉、全国“平安家庭”示范户立交桥社区周余华家庭、全国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先进单位良田镇等典型,我区先后获得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区、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全国爱国拥军模范单位、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区、全省人口计生工作优质服务先进单位、全省抗冰救灾先进集体等殊荣,全区上下呈现心齐气顺、人和业兴的良好局面。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