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山沟里走出来的“廉政”好班子

编辑:邹太平 发表时间:2016-10-18 10:32 来源:慈利县纪委

                                               ——慈利县赵家岗土家族乡党风廉政建设纪实

       赵家岗土家族乡位于慈利西北部,距县城70公里,是与桑植县紧邻的偏远乡镇之一,下辖19个自然行政村, 总人口14659人。近年来,该乡党委、政府严格落实各项规章制度,以发展养财源,以勤俭促廉政,取得了扎实的成效。去年,该乡公务经费支出仅12.5万元,三年来共化解机关债务达40万元,干部工作生活环境不断改观,福利待遇连年改善,干群关系和谐稳定,自2007年来,连续被县委、县政府评为综合工作先进单位。

                                                    忆往昔,乡政府欠钱曾当被告

        该乡地处偏远,资源贫乏,财源短缺,是慈利县有名的“贫困乡”。2004年以前,乡政府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制度,机关食堂办的不好,每逢上级检查和来客接待,只好到外面的酒馆去就餐。几年下来,该乡政府欠下多家酒馆数万元而无力偿还,无奈之下只好给店家打上白条。曾经有一次,一家酒馆老板因多年讨债无望,在干部工作调动之时大闹乡政府,抢了干部的被子。最后,酒店老板一纸诉状把乡政府告上了法庭,乡政府成了全县当时轰动一时的“被告乡”。在干部群众中造成了非常恶劣的影响。

                                                    改前非,发展经济才是硬道理

        前车为鉴。新来的乡党委、政府一班人认识到要想改变穷困落后的面貌,摘掉“贫困乡”的旧帽子,在群众中树立新形象,只有痛改前非,集思广益,勤政廉洁,带领干部群众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积极培植可用财源,鼓励群众自主创业,才是摆脱贫困的最终出路。自2006年起,该乡把发展经济,培植财源摆在首要位置。根据该乡土地肥沃,海拔高,气候适宜的天然条件,发展烤烟生产成了他们的重头戏。通过三年的努力,该乡烤烟面积由2001年的300亩发展到2009年的1500多亩,全乡烤烟收入达到200多万元,烟农户平增收达4000元,乡财政每年税收分成达20万元,彻底改变了以往“经费靠讨”的窘境。同时,该乡还采取狠抓劳务人员输出,积极引导群众发展庭园经济,大力鼓励在外人员回乡创业等措施,使全乡经济有了大的飞跃,群众得了实惠。

                                                   抓管理,勤俭节约也是重中之重

        开源节流。该乡党委、政府充分认识到只有严抓管理,勤俭节约才是持续发展的唯一出路。自2006年来,该乡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用制度规范干部的行为,使干部职工自觉养成了节约一度电、一杯水、一张纸的良好习惯,形成了厉行节约的良好风气。其中仅干部职工的水电费一项,每年比以往节约近万元。同时,认真落实接待制度,严禁在外面酒馆开餐,会议餐控制在80元以内,上级来人控制在150元以内,且一律在政府食堂就餐。严格执行财务支出乡长一支笔审批,500元以上的支出票据严格执行“一单五签”制度,支出在2000元以上的,经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决定。而且该乡各班子成员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做表率,厉行节约,做到了“四个带头”:一是外出办事开会自觉带头坐班车、快巴。二是自觉带头在政府食堂接待,不大吃大喝。三是自觉带头下村坐摩托或步行。四是自觉带头执行政府机关的各项规章制度。由于领导干部以身作则,反腐促廉使出了硬招,一举扭转了过去的局面,使厉行节约在赵家岗蔚然成风。

                                                 重公开,咬定党风廉政建设不放松

        2006年来,该乡党委、政府十分重视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每年年初,各村党支部向乡党委签定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状。发放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读本达500册,做到了村支两委干部、部门负责人人手一册。同时督促各村、居委会认真落实好村务公开、财务公开,村民会议制度等,使村干部的工作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通过以上措施的落实,各村党员干部自觉遵守党纪国法,干群关系进一步改善,开创了“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重大问题才到乡镇”的工作格局,自2006年以来,该乡未发生一起越级上访事件。    ( 邓珍辉  唐西任)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