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陵县构建三项机制深化党务公开

2008年以来,茶陵县党务公开工作坚持县委领导、纪委协调、组织部门指导,多措并举,致力于构建民主开放、公开透明的党务公开新机制,取得了较好成效。全县有31个基层党委,37个党总支,789个党支部,全面开展了党务公开工作,制作专门党务公开栏850余块。
强化组织,构建党务公开领导机制。该县对党务公开工作进行专门部署。成立了茶陵县党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委组织部。各乡镇(办事处)和县直机关单位相应成立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承担本单位党组织工作相关内容的公开任务,并负责本单位党务公开工作的组织实施。全县普遍实行了党委(党组)、总支书记为“负总责”的领导机制和“党委领导,组织主抓,纪委协调,部门配合,群众参与”的党务公开工作机制,同时,将党务公开工作纳入每年的党建工作考核范畴。与各乡镇(办事处)、县直单位绩效考核工作同步进行,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体系。
规范操作,构建党务公开运行机制。该县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下发了《茶陵县基层组织规范化制度汇编》范本,明确组织领导和监督机制,各乡镇(办事处)和县直单位按照《制度汇编》内容要求,制定符合本单位情况具有可操作性的党务公开工作目录,使全县党务公开工作有条不紊运行。一是公开内容“实打实”。根据公开内容的性质分为固定公开、定期公开、随时公开三个类别。固定公开重点是党组织任期目标和年度工作目标、人员分工和工作职责、常规工作流程等内容。定期公开重点是领导干部述职述廉、入党积极分子和新党员的发展情况、基层党组织党费收缴情况、党员参加党组织生活情况等内容。如2009年7月31日,县直机关工委对37名预备党员和49名转正党员进行公示,按受社会和群众监督。随时公开重点是上级党组织出台的有关政策性文件、讨论决定的重大事项、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等内容。二是公开形式“新推新”。其公开形式主要以设置固定党务公开栏为主,以网站、电视、广播等形式公开为辅。公开的时间以定期公开为主,以不定期公开和随机公开为辅,固定内容长期公开;常规工作定期公开,一般每季度或半年公开一次;需及时公开的热点、重点事项随时公开。做到四个“坚持”。即坚持公开栏公开与会议公开相结合。如部分乡镇的重要事项,先在乡党务公开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中公开,修改完善后再在公开栏公开。坚持党务公开与政(村)务公开相结合。党务公开与政(村)务公开在同一位置、同一时间、同一方式,同时接受群众的咨询。坚持固定公开与随时公开相结合。对党内评议结果,党员结对情况等内容应固定长期公开,对发展党员、党内选举等村级重大事项的事前征求,事后决定应随时公开。坚持网下公开与网上公开相结合,发挥茶陵党建网作用,将党内重大事项进行公开公示,拓宽公开渠道。同时,做到公开形式多样化,在以公开栏为主的基础上辅以召开村民大会、村民代表会议、明白纸、通告等形式予以公开。今年来,有110多个单位和300余个村组织公开党务1780项。三是公开程序“面对面”。该县针对村级党务公开工作,在村党组织初拟公开方案、党务公开监督小组审查公开方案的基础上,支村两委会召开公开说明会,由全体党员和村民代表及其他相关人员就公开面对面进行提问、质询,村干部、监督小组当场予以解答。公开时效“无时差”,即在坚持一年两次的定期公开和即时公开外,推行了群众点题公开制度。对有一定数量的党员要求公开的内容,在不违反有关规定的前提下,村党支部做到按规定程序在十日内公开。
加强监督,构建党务公开保障机制。该县通过建立完善相关制度,保证党务公开工作深入开展,扎实有效。一是推行聘请党务公开监督员制度。该县要求各级党组织聘请监督员,对开展党务公开的内容、形式、时限等提出合理化建议,同时向广大党员和群众宣传党务公开工作,促进党员和群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的落实。目前,已有70多个单位党组织聘请了党务公开监督员。二是建立意见收集处理反馈制度。对党员、群众围绕党务公开内容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派专人搜集整理,限期进行整改,并将处理结果进行反馈。两年来,共收集整理意见和建议117条,督促相关单位党组织整改落实110余条。三是推行党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由县委组织部牵头,联合县纪委、县委办、县政府办等部门定期召开联席会议,针对党建进展情况研究处理,协调解决相关问题,以促进党务公开工作顺利开展。2008年以来,共召开联席会议5次,研究解决问题34项。四是建立监督考核机制。由县党务公开领导小组负责全县的党务公开工作。各单位主要领导对党务公开工作负总责,对党务公开的形式、内容以及实施进行部署检查。目前,县纪委会同组织部门对全县各党组织进行专项监督检查8次,对不及时公开和公开工作滞后的13个党组织要求限期整改。 (袁文明)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