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路上】李玉芳“变形”记

“王书记,你们又来看望李玉芳?真是费心了。如今她像变了一个人样,不但病好了,能够与我们打招呼,有时还到村图书室借书看!”说到李玉芳的变化,邻居雷大妈满脸笑意,对我们的扶贫帮扶工作赞不绝口。
李玉芳是我2017年度在栖凤渡镇云凤村担任扶贫工作队长时的一个帮扶对象,她以前是一个间歇性精神病患者,如今成了愿意与人亲近、有一定精神追求的人。想起李玉芳的“精神”三变,我们感到十分欣慰。
一变:走出家门 融入社会
2017年2月,在贫困户大调查大走访中,我了解到李玉芳的一些情况——她生下女儿后离婚,回到原籍云凤村,独自一人居住村庄边沿。加上弟弟非正常死亡、父母相继离世,精神受到刺激,变成了一名间歇性精神病患者,被评为A类低保户和贫困户。
3月的一天,我与工作队员及村干部一起带着米、面、油等物品到她家走访,当时所见场景至今想起来都令人辛酸不已。住房周围杂草丛生,一片荒凉,屋内家具摆设零乱,东倒西歪,异味刺鼻。我小心翼翼接近她,与她交流,她目光呆滞,嘴里含混不清的说着同样一句话:“我就这样,我就这样……”
走访后,我组织工作队与村干部召开会议,拟定了切实可行的帮扶措施。首先从改善其居住条件开始。我们立即行动,帮李玉芳打扫屋内屋外卫生,整理房间,购买了床垫和床上用品,铲除房前屋后的杂草,从村委会水管上接来自来水。之后,我隔三差五上门走访,与其聊天拉家常,鼓励她重树生活信心。功夫不负有心人,李玉芳从最初躲开我、不理我,到愿意听我说话,再到与我偶然交流几句,渐渐地,她的心结被打开了。5月份召开贫困户重新核实认定会上,李玉芳第一个到村委会办公楼等待开会。村民看到此情景都大吃一惊,这是李玉芳多年来第一次参加群体活动。
二变:讲究卫生 懂得感恩
2017年7月的一天,我又一次来到李玉芳家走访,眼前的一幕让我很开心——李玉芳穿着整洁,家里干净卫生,各样家具摆放有序,房屋门前的垃圾也清理不见了。“李玉芳,家里搞得这么干净,看起来很舒服,以后要保持这样。”“王书记,要得,我以后会坚持这样”。现在我们走访时李玉芳愿意跟我们搭讪,沟通比以前明显轻松些。8月,云凤村6组通组公路硬化时,我们将李玉芳家门口10多米的泥巴路也进行了硬化。工程完工后,我们到她家走访,她居然说:“谢谢你们”。
三变:愿意交流,有所追求
“雷书记,我还书来了。今天再借一本别的书。”
“李玉芳,你又来借书了,好!好!好!”
前不久下乡扶贫,云凤村支书雷甲英把李玉芳借书的一幕描述给我听。2017年底,我因工作需要不再担任扶贫工作队长,于是李玉芳的帮扶责任就交给下一任工作队。但由于我联系的两户贫困户仍在云凤村,于是2018年下乡扶贫时,只要时间允许,我都会到李玉芳家里看一看,与她聊聊天,鼓励她想办法与多年未见的女儿联系,如果条件许可,还可以再重新组成家庭。
记得2018年春节前,我和村支书雷甲英一起去她家走访时发现她在看书。“王书记,你们来了,请坐。”李玉芳见我们来访,搬来凳子,热情地招呼着。“王书记,真的非常感谢你们,我现在都自己搞卫生了,你看看我屋外屋内的卫生,是不是很干净。我现在精神状态也好多了,隔壁邻居也愿意和我说话了,下次,我想找机会去看看我的女儿,希望你们陪我一起去,行不行?”与一年前相比,我们惊喜李玉芳已判若两人。
现在村民说起李玉芳,都是好话连连。“王书记,李玉芳变化真的不小,跟正常人没有多大的区别,你们的帮扶真是很有成效。”隔壁邻居老李说道。
李玉芳的“三变”见证了扶贫人的收获。作为一名纪检监察干部,一名扶贫人,我将继续用心、用情去关心、关注类似李玉芳这样的“特殊亲人”,只要有贫困户的地方,就一定会留下我们共产党人的足迹。(苏仙区纪委区监委 王道义)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