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扶贫路上】帮贫困户迈过“心坎”

编辑:王城长 蒋伟 发表时间:2019-06-27 08:00 来源:三湘风纪网

  今年年前,我在督查村干部在岗时,遇到贫困户江业军。此时的他竟然会主动跟我打招呼,令我始料不及。这和我帮扶前的江业军相比,好像换了一个人似的。在他憨厚的笑容中看到前所未有的自信,这也是我参加扶贫工作以来最开心的一件事。

  江业军是雷坪镇花园村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根据单位安排,他是我结对帮扶的贫困对象,我与他第一次见面是在2016年3月。从县城出发,要坐大约一个多小时的车程才到镇上,镇上距离花园村禾口组有5公里的山路。

  走进村里,来到江业军的家,两间破旧的土坯房,外面堆放着杂物。门口的褪色的对联,见证江业军父亲去世不久。江业军60多岁的母亲看上去显得更苍老,三个小孩都在读书,大女儿辍学在家,一家人全凭妻子在打零工的收入维持生活。生活的重担一度压得江业军喘不过气来,加之长期从事重体力活,江业军的精神崩溃了,三年前江业军患了严重的精神分裂症,一天只对着门口的大山傻笑,说话颠三倒四,成了当地有名的“傻子”。

  “业军他啥事都干不了,一家全靠媳妇外出打工,收入低,大孙女年龄小,打工没人收,读书读不起,只能在家照顾我和他父亲,我真是没办法。”一进屋,江业军的母亲就带哭腔向我倾诉说。屋里的江业军看到生人,躲在墙角死活不肯出来。

  “业军,出来!李干部来看你了。”江业军的母亲向着屋里的喊道,江业军蹲在地上目光呆滞,一动不动。看到这种情况,我从包里掏出一瓶牛奶递给他。 我蹲下身子靠近他,江业军看到我并无恶意,这才慢慢地有了反应,接过牛奶,仍旧低着头。

  “李干部,过来喝开水。”江业军母亲招呼我说,“唉,业军这几年傻成了木头人……”

  返程的路上,我一直回想江业军家的场景和他母亲、妻子聊天的情况,我怎么帮扶江业军一家摆脱困境。我心想,还是要“扶贫先扶志,结对先结心”,我决定先抚慰江业军受伤的心,暗下决心一定要帮他迈过这道“心”坎。

  2016 年底,我到县工业园经办一个案子,遇到了一家公司负责人,他向我吐露缺乏技术工的消息。我听了,灵机一动,对他说:“为什么不自主培养技术工,总要到外面去招呢?” 而当我利用周末时间到江业军家,将这一好消息告诉江业军妻子时,她却连连摇头,一连串地说:“不行不行……”任我好说歹说,她就是不答应。

  我顿时感觉热脸贴在冷屁股上,心里有一股说不出的滋味。是江业军家不想脱贫吗?当然不是!我仔细分析,认为江业军妻子不是不想脱贫,而是担心丈夫婆婆没人照顾,担心自己没技术没文化,做不好被辞退而丢了面子。我知道,此时只有先做通江业军女儿江燕的工作,才能激发江业军一家人的“内生动力”,才能帮他们迈过这道心“坎”。

  主意打定后,我带着江业军母亲和女儿江燕来到县工业园,参观了手袋厂,并试着要小江燕做了几个手袋,老板看了江燕的手艺后,非常满意。我拉着小江燕愿不愿意到手袋厂工作,江燕坚定地点了点头。从县城到雷坪镇,从手袋厂到江业成家,在这条崎岖的山路上,我来回奔波了好几次。在多次的劝说和做思想工作之下,江业军妻子终于同意小江燕进厂了,厂方也把一些串珠的活儿交给江业军妻子做。同时,为方便照顾家人,并同意她把串珠的活带到家里去做。

  2017年,江燕和她的母亲,参加了该公司的培训,在该公司工作人员的细心指导和真诚关爱下,一家人终于打消了所有的疑虑与自卑,满心欢喜投入到工作中,脱贫有了奔头。

  今年年后,我一进禾门村口,就听到村民议论开来,“江业军竟然不傻啦!”我顺着议论直进江业军家,往日的“傻子”江业军竟然跑到里屋拿出瓜子、花生,主动招呼起我这个客人来了。江业军的母亲脸上泛着微笑,江的妻子正在准备年货,屋里换上了新被褥,门口的大红对联洋溢着喜气。我带着这份喜悦,我踏上了归途,虽然山路崎岖,但我义无反顾。(桂阳县纪委监委 李朝华)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